不是有點喪,而是很喪。 四年前讀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在那之不久前我剛看了胡塞尼的長篇小說《追風(fēng)箏的人》。 起初我以為,與世間真正的苦難相比,個人情感似乎沒有那么重要了。 不過在讀完《人間失格》后,我的低落情緒還是持續(xù)了好幾天。
《人間失格》講述了大庭葉藏如何一步一步喪失掉做人的資格。 葉藏出生于富裕的舊時家庭,他從小體弱多病,時常臥床不起。 所以,他總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dān),為了不讓別人拋棄他,所以一直很用力的扮演著別人想看的樣子。 “不論家人說我什么,我從不頂嘴。他們一句輕描淡寫的批評,我卻感覺如同霹靂般震撼,幾乎令我發(fā)瘋。” 葉藏拼命地搞笑,不是為了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只是想偽裝怪物般的自己,讓自己變得和正常人一樣。 正如書中所言:“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這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 成年后,葉藏荒廢學(xué)業(yè),頹廢成性,在各色女人間游走。 他與女人殉情自殺卻被救活,與靜子同居過起男妾一樣的生活。直到遇到成為他心靈救贖的妻子,卻因妻子被人玷污,沖垮了葉藏最后的心理防線。 最后酗酒,甚至成為癮君子,身體垮掉成為一個廢人。直到被家人送進精神病院。 全文結(jié)尾,不到27歲,卻滿頭白發(fā)的我,繼續(xù)著行尸走肉的生活。 他說:“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02、 [高度敏感][討好型人格][愛無能][孤獨患者]…… 葉藏身上有很多標(biāo)簽,這些標(biāo)簽在喪文化盛行的當(dāng)下社會很受歡迎,或許這就是《人間失格》這本書暢銷的原因吧。 其實,《人間失格》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不在于喪,而是掰開[喪]的外殼,發(fā)現(xiàn)葉藏溫暖的內(nèi)心。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太宰治說葉藏是神明一樣的孩子,即便愛無能,他也不愿意傷害他人,只能不斷去迎合。 但是,每一次迎合他人的過程,都是逐漸喪失自我的過程。 葉藏就是在一次次回避中,一次次迎合中,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其實,每個人都有低自尊的時候,都有刻意討好別人的時候,但沒有多少人會像葉藏那樣討好到喪失到自己的人格。 人的心,一半是上帝一半是惡魔。 葉藏的內(nèi)心也住著上帝和惡魔,不幸的是他始終去回避內(nèi)心的惡魔,試圖讓自己正常。 我們應(yīng)該與內(nèi)心的魔鬼打交道,而不是試圖去回避。 看完《人間失格》后,我更能接納內(nèi)心的惡魔。 我不再認為自己的敏感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會覺得付不出炙熱的感情是自己的過錯。 正如羅素所言,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 03、 以前看書我不喜歡將作品與作者生平聯(lián)系起來。 如果書籍本身已經(jīng)足夠震撼、有趣、美好、耐人尋味,又為何要與作者的人生結(jié)合起來呢? 我始終認為強加于作品的意義反而會使讀者失去了原有的閱讀趣味。 而《人間失格》這本書卻無法做到不把葉藏和太宰治聯(lián)系起來。 《人間失格》是一本具有自傳性質(zhì)的書,作品發(fā)表同年太宰治就自殺了。 太宰治的一生都充滿了頹廢陰暗與消極的暗色調(diào)。
他說:“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這是太宰治對自己短暫一生的總結(jié)。 但是太宰治在《晚年》中寫道,,“我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zhì)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寫出這樣安撫心靈的文字,內(nèi)心應(yīng)該是很溫柔的。 正如太宰治對葉藏的形容“神明一樣的孩子”,他本人又何嘗不是呢? 許多同類通過《人間失格》嗅到了彼此的氣息,相互擁抱,相互取暖。 其實,倒不必把《人間失格》和太宰治封神! 沒有哪本書可以像神明指引方向。在人生低谷時,真正能讓你走出來的,不是文學(xué),不是書籍,是你自己。 但是,透過《人間失格》,透過太宰治的一生,我學(xué)會點道理:真誠面對內(nèi)心,天使抑或惡魔。 不用逼自己活得像正常人,不正常也是人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