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癥是一種常見的人體發色改變癥狀,根據發病原因不同可分為生理性白發、先天性白發及早老年性白發。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毛囊中的黑素細胞產生色素減少,或黑素細胞數量減少甚至缺乏,致使毛干中色素缺失而形成,可累及部分或全部毛發。先天性白發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因素,常有家族史,或伴發于某些疾病。病理性白發的病因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精神緊張、感染、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營養缺乏及藥物等。 早老年性白發,屬于中醫的“須發早白”“少白頭”等范疇,中醫藥治療本病獨具優勢,有諸多烏發方藥和療法,且具有方法簡單、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特點。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故多從血辨證。從藏象理論出發,白發癥則主要從腎、肝、脾三臟辨證,與腎關系最為密切。白發癥的病因病機可主要歸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血熱上行,情志郁結。 患者常用染色劑遮蓋白發,但無法從根本上改善白發情況,染發劑使用過量可能誘發多種問題,如接觸性皮炎、白血病、骨質疏松等。 有學者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中醫烏發專利方藥的用藥組方規律,發現使用頻次排名前10位的中藥為:何首烏、黑芝麻、枸杞、熟地黃、黑豆、當歸、桑椹、女貞子、墨旱蓮和核桃仁,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中藥治療白發癥的功效及機理,筆者對上述十味中藥進行深入解析。 何首烏 何首烏,又名多花蓼、紫烏藤、夜交藤等,是蓼科蓼族何首烏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何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的作用,是臨床治療白發癥的主要藥物之一。《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何首烏常用于治療須發早白、脫發、斑禿、腰膝酸軟、肢體麻木、體虛等癥,療效頗佳。唐朝李翱的《何首烏傳》也稱其可益精髓,壯氣,駐顏,黑發,延年。《本草求真》記載:“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發輕身,備極贊賞。”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何首烏在促進黑色素生成方面均具有較強的作用。 黑芝麻 《本草求真》記載:“凡因血枯而見二便艱澀,須發不烏……見有燥象者,宜以甘緩滑利之味以投。”又云:“《千金方》用烏麻丸九蒸九曬,研末,棗膏為丸,服之能令白發反黑。”黑芝麻是胡麻科胡麻屬植物芝麻的黑色種子,也叫胡麻,油麻,巨勝,脂麻,含有豐富的脂類、蛋白質、黑色素等。中醫認為,人體毛發與肝、腎二臟的關系密切,而黑芝麻因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等作用,故常常出現在烏發方劑中,如五黑方、芝麻枸杞飲等。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黑芝麻具有烏發的效果。 枸杞 《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本草綱目》記載:“至于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只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主要用于肝腎陰虛證,具有平補肝腎,滋補強壯作用,凡肝腎陰虛諸證均可應用。日常生活中將9~15克枸杞煎湯內服、燉食、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均可。經常食用對肝腎虧損所致頭目昏花、頭發早白療效較佳。枸杞常與菟絲子、沙苑子、牛膝等藥物合用,枸杞甘平而補水益血,堅筋骨,益精髓;菟絲子益三陰而強衛氣,酸澀斂固,補髓填精;沙苑子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牛膝強筋健骨而益下焦,補精氣,強腰膝,利陰氣,止發白。諸藥合用,有補益肝腎、涼血清熱之功。 地黃 生地黃涼血清熱,填精益髓,適合治療血熱所致少白發。《神農本草經》云:“此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久服,輕身,不老。”《雷公炮制藥性解》言:“(生地黃)味甘苦,性寒無毒,入心肝脾肺四經。涼心火之煩熱,瀉脾土之濕熱,止肺經之衄熱,除肝木之血熱。”《本草綱目》記載:“(生地黃)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熟地黃甘而微溫,氣味純靜,滋潤入肝,長于養血補血,故能補五臟之真陰。熟地黃具有補血養陰,填精益髓之功效,針對精血虧虛致虛發早白效果顯著。 黑豆 《本草求真》記載:“而黑豆則尤通腎,加以鹽引,則豆即能直入于腎也。時珍曰,豆有五色,惟黑豆屬水性寒,腎為寒水之經,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故書有言服此令人澤肌補骨,止渴生津,非其補腎之力歟。”黑豆具有補腎、烏發、活血解毒的功效,尤以老人白發、面色無光澤者效果較佳。古代文獻中亦有用醋煮黑大豆染發的記載,此法可促進蛋白水解,產生色素。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黑豆有雌激素樣作用,可將黑豆蒸熟,每日適量食之。 當歸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便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當歸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的作用。自古以來中醫醫家多選當歸作為治療脫發、白發等疾病的配伍組成,是因為其補血與活血并行。一方面,當歸可以補血,血脈充盈則臟腑皮毛得養,頭發光澤不易脫落;另一方面可活血,使血行通暢,毛發得以濡養,發根牢固,新發得生。 桑椹 《滇南本草》記載:“桑椹子,味甘、酸。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桑椹能夠補益腎氣,滋養先天之本,故其具有補肝腎、烏須發、益精血的功效。有報道稱應用桑椹黑發丸治療白發癥療效頗佳,藥由女貞子、旱蓮草、桑椹三味煉蜜丸,每日適量,鹽水送服,可起到補肝益腎、烏發明目作用。平素可在夏季采摘新鮮桑椹食用,亦可將桑椹釀酒,能補血強身、補腎烏發,久食也可起到美容養顏、延緩衰老作用。 女貞子 女貞子,別名冬青子,性平,味甘、苦,歸肝、腎二經,有滋陰益壽、補益肝腎、清熱明目、烏須黑發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女貞子列為上品,稱其“ 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本草綱目》也記載女貞子具有“強陰,健腰膝,變白發,明目”的功效。所以,女貞子一般常用于治療頭暈目眩、耳鳴目暗、腰膝酸痛、內熱、須發早白等病癥。較常用的食方有女貞子牛腩湯、女貞旱蓮膏、女貞子黑芝麻瘦肉粥等,均可選用。 墨旱蓮 《滇南本草》記載墨旱蓮有“固齒,烏須”之功效,可治療“腎虛齒痛”。墨旱蓮味甘酸、性寒,為清補肝腎,烏須發之品。著名醫家陳世鐸主張使用墨旱蓮治療須發疾病當與補腎藥物配合使用。臨床中常將墨旱蓮與女貞子、何首烏、生地黃等藥同用,女貞子補腎滋陰,養肝明目,助制首烏補肝腎烏須發;旱蓮草養陰益精,涼血止血,助生地黃涼血滋陰而黑發。二至丸即為墨旱蓮、女貞子同用,清代醫家汪昂在《醫方集解》中言:“女貞甘平,少陰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補腎;旱蓮甘寒,汁黑入腎補精;故能益下而榮上、強陰而黑發也。” 胡桃仁 本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種仁,可補腎固精、潤膚悅容、生發烏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青娥丸,藥用胡桃、蒜、破故紙、杜仲,共為細末,蒜膏為丸,“空心溫酒下,婦人淡醋湯下”,具有“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須,益顏色”之功效。常服之可烏發潤發,是治療白發之要藥。 臨床醫生治療白發癥時,多重視肝脾腎三臟,以補肝益腎中藥為主,體現出治療主要從肝脾腎論治的規律,藥物功效以補虛養血為主,兼清熱澀精。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以上諸藥多可使頭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頭發營養供應,有營養發根、促進頭發黑色素生成、致使頭發烏亮的作用。此外,現代研究證實,沙苑子、女貞子、熟地、首烏、黑芝麻、白蒺藜、當歸及白芍等諸藥可以滋補肝腎,對人黑素細胞的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亦有一定的調節或促進作用。臨床治療須發早白時,需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合理選用藥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