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經上說:諸行無常。“行”者,遷流的意思,說明世界上任何事物時刻都是在起變化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一事一時。 佛陀這樣告誡學佛的人,要遠離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法門。六度即精進、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 02 修學其中任何一種法門,都可以達到菩薩的思想境界。因此,當別人誤解你的時候,不要產生怨恨情緒,也不要急于去申辯表明自己的心意,讓時間來作結論。 這里既要有修持禪定的功夫,也要有忍辱的精神。這種精神從何而來呢?這又要談到無我相的問題。佛教認為:萬物從緣起。所謂緣聚則生,緣盡則散。 佛教勸人修行,“來時光赤赤,去時赤條條,萬貫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不要把“我”看得太重,乃至于執著我來,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我們都只是人間的過客而已,空手來,又空手回去。 03 蒼田青山無限好,前人耕耘后人收; 寄語后人且莫喜,更有后人樂逍遙。 這首詩就是說我們住的地方,不知經過了多少地主,他們也和我們一樣,以為那土地是他的,現在他早已不存在了,但土地仍在那里。 南非開國元勛羅德斯臨死前,嘆口氣說:“我在非洲發現了無限的財富:鉆石、黃金、礦源、土地,現在臨死也不能帶走。我心靈很空虛,我其實是一無所有。” 亞歷山大大帝臨終時,他吩咐他的宰相說:“當我死后,你把我的身體帶到墓園時,讓我的手伸出靈柩外。” 首相問:“這不合傳統!為什么?你要這么做?” 亞歷山大大帝說:“我想讓人們看到,我空手而來,而我空手而走,我整個一生都浪費掉了,讓我的手伸出靈柩外,好讓每個人都能看見──甚至亞歷山大大帝也是空手而走的。” 04 人為什么會痛苦?因為放不下和自己相關的一切。佛法中視“我執”為萬惡之本,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三法印之一的無我,就是用來對治執著的。無我,在佛教中叫做空,就是清凈的意思。 空,不是說什么也沒有,而是相對于幻有、假有的現象的一種表述。眾生的一切煩惱,都是由我見、我執引起的。如果能了悟本性是空,是清凈,明白萬法不過是“如夢幻泡影”的,那么煩惱自然不生。 若能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這世間本就是無常變化的,平日執著的“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作為佛弟子,生生世世修行的,不過是破除我執,回歸本來無我的清凈狀態。 但我們作為普通人,以及在家佛子而言,更需要的是以“執著”激勵自己,不斷地向善向上;鼓勵自己生起對佛法的“善法欲”,孜孜不倦地深入經藏。 05 在《中阿含經》里,有一位弟子請問佛陀,是否可以將佛陀所說的教法,用一句話來表達。如果能,那是哪一句話? 佛陀說:“一切都不可執著。” 接著,佛陀說:“誰聽到了這一句,就等于聽到了一切的教法;誰實踐了這一句,就等于實踐了一切的教法;誰收到實踐這一句的果,就等于收到實踐一切教法的果。” 《金剛經》里有一個“船筏”的比喻:借著船筏的承載可以過河,可一旦過了河,就必須放下船筏才能上岸。如果一直待在船上,永遠都無法上岸。佛法,就好比過河的工具。對尚未過河的人而言,要讓他執著于佛法,依法修行。 所以佛弟子需要生起“善法欲”,一種對佛法強烈的希求心。雖然表面看似執著,甚至屬于一種貪欲,但在學佛初期確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對已經將佛法運用得很好的人,就要教他打破執著。
佛子早晚課 在此, 我祈愿,今生今世所有眾生都能聽聞佛法,離苦得樂! 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