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11:32:01 來源: 明史明今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黨中央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并且指示華中局:“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 9月下旬,就在蘇浙軍區準備有計劃地渡江北上的時候,粟裕接到了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粟裕和張鼎丞為華中軍區正副司令員的電報。 但是粟裕卻 扣壓 了電報,緊接著又第二次致電中央:我在華中局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電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抗戰以前為長輩;抗戰初期,為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績卓著,且對于執行與掌握黨的政策,均遠非職所能及。為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予之光榮任務。 中央收到電報的第二天,終于答復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同意了粟裕的建議,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并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粟裕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謙讓華中軍區司令員的美德,一時在華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1946年,國內政治環境陰云密布,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蔣介石到處在調兵遣將,加緊部署全面內戰。 為此,黨中央向黨內發出指示:“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后,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 與此同時,中央又給各部首長指示:“我黨在南京談判中當盡最后努力作出最大讓步,以求妥協,但你們不要幻想。” 種種跡象表明,全面內戰一觸即發。 6月22日,黨中央和毛澤東設想了一個談判破裂后的南線作戰計劃,請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考慮。 在國民黨大舉進攻的時候,以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協同作戰,要求我太行區的部隊以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盡可能攻取隴海路沿線南北十幾個縣城,著重在野戰中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相機占領開封;山東野戰軍則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蘇皖北部的部隊攻取津浦路徐州以及隴海路黃口、徐州段的各點,著重調動徐州之敵在野戰中殲滅之,相機占領徐州。 華中主力必須對付江北之敵,予以配合。還考慮在形勢有利時,兩區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前進。 中央的戰略意圖就是在外線出擊中,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建立和擴大新解放區,保衛老解放區,并保障中原新四軍第五師的安全。 這是一場關系到未來戰局的謀劃。 粟裕拿到電報之后一直在分析去淮南和留蘇中作戰的利弊條件,認為去往淮南需要蘇中支援糧草,蘇中如若被占領那么對于新四軍非常不利,再就是蘇中的敵人較弱。 于是粟裕決定先在蘇中打一仗再西移,他立馬趕回華中軍區司令部駐地同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人商議。 大家聽了粟裕的分析之后,認為非常合理,于是在29日,聯名向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建議:在第一階段中, 華中野戰軍第一師和第六師仍留蘇中解決當面之敵,改善蘇中形勢與箝制敵人;在山東及太行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后,華中野戰軍第一、第六師再加入蚌埠、浦口線作戰,完成第二階段任務。 中央對粟裕的建議非常的重視,當即回復華中:部隊繼續隱蔽于待機位置,聽候安排。 不過局勢卻不聽安排,7月,國內形勢一觸即發。 粟裕在作戰會議上面詳細分析了敵人情報,與指戰員們一起經過討論,最后確定了具體的作戰部署:一、六師各六個團擔任殲滅中路 敵十九 旅的兩個團,七縱三個團在北側監視西路之敵,十縱三個團在邵伯牽制敵二十五師。 最后粟裕還充滿信心地說:“敵人十二萬人馬進攻我們三萬多人,是四打一,我們這么一來,還了它個六打一!” 七戰七捷之宣泰戰斗 7月13日,戰斗首先由三旅八團打響,不過開始的時候,部隊和敵人打成了膠著戰,沒有執行六打一的計劃部署,陶勇親自前往指揮,隨即改變了作戰部署,與此同時粟裕也打來了電話,指示陶勇一定集中優勢兵力,按六比一打擊敵人,快速結束戰斗。 第二天晚上,部隊改變了打法,經過一夜的戰斗全殲了宣家堡的敵人!同時,六師也將泰興城的敵軍大部消滅。 這次戰役,殲敵整編第八十三師第十九旅的兩個團,一個旅屬山炮營,以及第六十三旅一個營,共三千余人。 敵人整編第八十三師原先番號是第一○○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部美式裝備,抗戰后期曾經作為遠征軍到緬甸作戰過,戰斗力強。
對于八十三師這樣的敵人能否消滅,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非常的關注。戰斗結束后,毛主席親擬電文詢問:打的是否是整編第八十三師?該師被消滅了多少,尚存多少? 七戰七捷之如(皋)南(通)戰斗 宣泰戰斗結束以后,一師和六師還沒有得到休整,就接到了粟裕的急電,令他們火速東進。 原來宣泰戰斗發生的時候,湯恩伯調兵遣將,調整了部署,企圖多路夾擊華中野戰軍主力于如(皋)黃(橋)公路、南(通)如(皋)公路和長江之間的三角地區。 針對國民黨的部署,粟裕已經擬好了兩個作戰方案,一個是打前來增援宣、泰的第六十五師和第九十九旅。第二個方案是迅速轉移兵力,以主力作遠距離機動,直插進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師側后攻擊之。 通過兩個方案的優缺點對比,粟裕選擇了第二個方案,這樣可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7月15日晚,戰斗打響,第一軍分區部隊英勇阻擊,為主力部隊贏取了寶貴的時間。 粟裕率領主力在兩個晝夜的激戰之后又行軍一百幾十里抵達戰場,到了19日,四十九師師部和二十六旅,全部被華中野戰軍殲滅,只有師長王鐵漢化裝成伙夫溜了。 20 日晚,六師十八旅在一師一個團的配合下,強攻楊花橋、宋家橋,給敵七十九旅以殲滅性打擊。 第二戰,華中野戰軍共殲敵一個師部,一個半旅,一萬余人。一次殲敵這么多還是解放戰爭的首次,在戰斗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就發來電報:“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并指示粟裕:“敵情尚嚴重,望將參戰主力集中休息,補充缺額,恢復疲勞,以利再戰。” 七戰七捷之海安運動防御戰 南京總統府,陳誠和湯恩伯向蔣介石獻策:“占住海安,就可保住與南通的聯系,再保住如皋、海門,為殲滅粟、譚打基礎。” “對,海安是蘇中的要點,告訴韓德勤,要他格外小心,海安不能丟。” 前兩次戰役,王鐵漢丟掉了兩個半旅,一直抬不起頭來,心里非常窩火,聽說要打海岸,他連忙給湯恩伯打電話,請求再戰一雪前恥。 當粟裕得知湯恩伯集中了六個旅的兵力,要打海安時十分的興奮,這無疑又是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 海安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國民黨企圖依仗優勢兵力,在海安地區同粟裕主力一決雌雄。 擺在粟裕的面前有兩種選擇:與敵人決戰或放棄海安。 粟裕在反復掂量中央已明確指示一切要做長期打算。當前的戰爭是一場持久的戰爭。要求我軍不輕易放棄要地,但中央更要求我軍保持有生的力量,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固守海安就中了敵人的陰謀,海安又不能輕易放棄,如果打一仗再放棄,還能給敵人造成我軍慘敗的錯覺,使得敵人驕傲起來。 一時之間,粟裕也拿不定主意。為了慎重起見,粟裕決定親赴華中局請示。 華中局經過討論,決定在海安實施運動防御,爾后主動撤離,創造新的戰機。并將此決定上報中央、華東局及新四軍軍部,均得到了同意。 7月30日,中央軍委回電指示:“在我軍主力未獲充分補充休息恢復疲勞以前,及敵未進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條件以前,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的作戰。” “總以打勝仗為原則。敵人以十萬大軍向我進攻,我損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們應有應付惡劣環境之精神準備與組織準備。” 得到了中央和華中局的支持,裕大刀闊斧地將主力部隊后撤休整,僅以第七縱隊一部在海安地區進行運動防御戰。 第七縱隊剛由蘇中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剛補充大量的解放軍戰士,但是從7月30日到8月3日,卻以三千多兵力抗擊了五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 以二百余人的傷亡換得了殺傷敵軍三千余人的戰果,創造了敵我傷亡十五比一的新紀錄。 七戰七捷之李堡之戰 粟裕放棄了海安,敵人果然如粟裕所料變得驕傲起來。粟裕等主力部隊的安全撤離,給了國民黨以極強的錯覺,得出了我軍的傷亡數字竟達“二三萬人”,因而宣告“蘇北共軍大勢已去”。 敵人愈加猖狂,于是在7日占李堡,8 日占角斜。 敵人的驕傲,正是粟裕等待的戰機: “敵驕兵進擊,正是有機可趁,出現我殲敵良機。我主力己集結于海安東北,伺機出擊。” 敵軍頻繁的調動,給了華中野戰軍以趁其運動或立足未穩加以殲滅的大好時機。粟裕選擇首先殲滅李堡的敵人。 8月10日這天,趁著李堡敵人交換防務的時間,華野突然襲擊,經過一夜的戰斗,率領十九團前來李堡接防的敵新七旅副旅長田從云,成了解放戰爭以來我一師部隊俘虜到的第一個國民黨將軍。 11日上午,還不知情的國民黨新七旅旅長黃伯光仍蒙在鼓里,率領二十一團向李堡進發。 粟裕立馬排兵布陣設置口袋,中午敵人鉆進口袋之后,戰斗開始到了下午五點,戰斗結束。 前后二十個小時的戰斗,華中野戰軍殲敵九千多人。 七戰七捷之丁林戰斗 李堡之戰結束之后,蘇中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淮南解放區也出現了變化。 陳毅從執行外線出擊的方針考慮,認為淮南在全局上比蘇中更為重要,因而向中央建議調粟裕部西去,執行切斷津浦、隴海路,奪取徐州的戰略任務。 中央軍委極度重視,回復陳毅:粟裕集團應否于此時調動,各有利害,待考慮再告。 不久之后更是電報粟裕,給了他兩個方案,一個是匯合陳毅。另外一個則是:“八月內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后西移,這是又一個方案”。 中央這是詢問粟裕的態度。粟裕認真考慮之后,還是回電中央認為在蘇中作戰比較好。 毛澤東回電說: “所見很對,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里作戰。如你們今后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戰局助益極大。” 粟裕決心集中兵力,在短期內完成軍委交給他的任務。 通過對敵情的分析研究,粟裕設想由南通、如皋打開缺口,“鉆到敵人肚子里去打”。 8月20日晚,粟裕和譚震林率蘇中主力全部人馬十六個團三萬余人向南開進,直插蔣軍側后。 21 日晚,我一師向丁埝守敵,六師向林梓守敵,第五旅向東陳守敵發起攻擊。 攻擊丁埝、林梓、東陳,由于出敵不意,戰斗在二十個小時之內就結束了。 丁林戰斗,殲敵五千多人,打開了華中野戰軍西進的門口孤立了如皋和海安之敵。 丁林戰斗威脅了如皋城,國民黨李默庵非常狡猾,他一面增兵如皋,一面命令西邊的敵二十五師猛攻邵伯。企圖既救了如皋,又可進逼淮陰,東西呼應,一舉兩得。 粟裕則用攻其必救的方法調動了敵人,將敵人在運動戰中殲滅,解了邵伯之圍。 從8 月23 日到26 日,四天四夜的邵伯保衛戰,也以華中野戰軍殲敵兩千多的勝利結束。敵第九十九旅在如黃路上被殲滅。 蘇中戰役的七仗,粟裕用兵如神,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在這七次戰役中,粟裕用到了主動出擊,先發制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避其鋒芒,驕兵必敗,奇襲,圍魏救趙等方法取得了戰斗的勝利,殲滅了大量的敵人。 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成為當時一件震撼中國大地的大事。 這個戰役對于扭轉解放區南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稱贊:“粟裕將軍的歷史,就是一部為民族與人民解放艱苦奮斗的歷史。今天,粟裕將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 毛澤東更是把蘇中戰役的經驗通報給全軍。部隊中流行著一首動人的歌曲,歌詞中有這樣兩句話:“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