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藩鎮割據。 可具體到是哪些藩鎮,多數人糊里糊涂。 今天,我們就捋一下。 就像看電影。 01 神秘的十字交叉線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弄清楚了主次,我們就好分辨了。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從唐朝末年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兩百多年,一直都是那么幾個藩鎮做主角 第一男主角,就是河朔三鎮(紅圈表示)。 分別是盧龍節度使(男一號); 魏博軍節度使(男二號); 和成德軍節度使(男三號)。 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們從上至下,是一條豎線。 而大唐帝國的命脈,是以兩都(三角表示)為主的一條橫線。 西邊是長安; 東邊是東都洛陽。 這一橫一豎的交叉點,就是北宋的首都——開封。 豎線再往下延展,就是第一男配角,淮西。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兩條交叉線記在腦子里面。 因為無論藩鎮怎么割據、反叛、折騰,始終都圍繞著這十字交叉線。 記不??? 沒事,你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一個秘密。 安史之亂的地圖(下圖所示),是不是也是這一條十字交叉線? 圖片@網易號 歷史總探長 還有大運河: 是不是也是這一個十字交叉線。 也就是說,這所有的玄機,都藏在這條交叉線里面。 通過下面的故事,我們會慢慢揭開這些秘密。 先從河朔三鎮之首,盧龍節度使的故事說起。 02 我本善良 大唐建中4年,即公元783年夏夜的一個晚上。 大唐首都,長安,有一條幽靜的街道,名叫晉昌里。 晉昌里有一片宏大的宅院,里面住著當朝的太尉,名叫朱泚。 (太尉,是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掌管著全國的軍隊,可以說是帝國權力最大的一個人。) 這一年的朱泚,41歲。 對于一個帝國的最高軍事長官,41歲,還是比較年輕的。 雖然如此的位高權重,朱泚依然沉悶不已。 到底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他如此的郁悶呢? 盡管《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里面,司馬光等人一直把朱泚描繪成惡毒、腹黑的陰謀家,但如果你去分析他所做的事情,就會發現,其實他是和那些普通的節度使截然不同的。 安史之亂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13歲的少年,他的父親是薊州刺史朱懷珪。 20多歲的時候,朱泚已經是盧龍軍區的副司令。 即使是在唐朝,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與他的性格有關。每次作戰之后,他都會把錢財分給士兵,從不留給自己。 他30歲,正在幽州城北擔任警戒部隊的首長的時候,軍區老大、盧龍節度使朱希彩被部下殺死。 這個盧龍節度使,原來是李懷仙,當了沒幾年,被他的部下朱希彩所殺。 然后朱希彩上書朝廷,封自己為盧龍節度使。 朝廷本來不認他,可朱希彩是個狠人,把朝廷的官員趕走了,再也沒人敢來了,朝廷只得任命朱希彩是節度使。 朱希彩橫征暴斂,惹得大家不開心,一怒之下,將士們殺了朱希彩,一起合計合計,認為朱泚這個人比較仁義,不貪財,對大家挺好,就選他了。 朱泚當了盧龍幽州節度使。 當時的皇帝唐代宗也只能無奈地說,好的。 反正反對也無效,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意外的是,朱泚和那些節度使不一樣。 是一個有節操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 他上書決定效忠唐代宗,聽憑皇帝驅使。 唐代宗受寵若驚,就聽其言觀其行地說,那就派你帶著你的人去西北打仗吧。 (老蔣就經常用這一招,讓這個軍閥去打那個軍閥,互相消耗,反正不廢我的一兵一卒。最好你倆同歸于盡。) 然后朱泚派他的弟弟朱滔率領幽州的精兵,真的去西北了,在涇州(今甘肅涇川)防御吐蕃的進攻。 由于朱泚的優異表現,唐代宗已經對他非常欣賞了,在西安,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在傳誦朱泚的英雄事跡。 應該讓所有的節度使都要向他學習,給那些反叛、獨立的藩鎮做表率。 03 為國盡忠 大歷九年,即公元774年,朱泚升任檢校戶部尚書并率先上表,要求入朝。 一個節度使自愿來到皇帝身邊做一個受管制的小伏低,這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心底無私天地寬。 相信此時的朱泚,真的是一個一心報效國家的義士,否則你無法解釋他圖什么。 走到半路的時候,朱泚身患急病。 手下人勸他返回幽州,等病情好轉后再動身朝見。 朱泚說,就算我死了,也要把我的尸體抬去朝中。 唐代宗非常欣喜,早早在長安城里給他修建了一座庭院,就在晉昌里。 774年九月,朱泚到達長安,百姓爭相圍觀,唐代宗親自在延英殿設宴款待,賞賜甚厚。 這一年,他32歲,年輕有為的年紀。 從那時起,朱泚一直是唐代宗的貴賓,是立給其他藩鎮的牌坊。 朱泚也是實心實意的賣命,抵抗吐蕃,平滅涇州劉文喜叛亂。 而且平滅之后,朱泚非常寬厚,未殺一人,讓涇州將士對他滿懷感激。 尤其是在涇州,他輕財好施,寬厚待人,得到了涇州士兵的愛戴。 總之,朱泚的表現堪稱完美。 他的職務也快速升遷,進封中書令,一直到781年(建中二年),39歲的朱泚進封太尉,達到一個古代官員所能達到最高的高度。 所謂,水滿則溢。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這個規則就像印刷品,印出來的故事都一模一樣。 朱泚無論多么鞠躬盡瘁,多么小心翼翼,都無濟于事。 隨著時間流逝,他能管得了自己,卻管不了他弟弟朱滔,管不了盧龍幽州的那些將士們。 從他效忠唐代宗,奔赴長安之日,就是他遭到包括盧龍軍區在內的河朔三鎮共同唾棄之時。 因為他的投靠,打破了河朔三鎮幾十年的平衡,損傷了所有將士包括河北地區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利益。 一旦三鎮平穩歸順了朝廷,不但將士們沒有了自由的財務收支,甚至老百姓的賦稅,也不會像現在這么輕松。 畢竟目前,老百姓只需要供應這支軍隊。 到皇帝那里,就不僅僅是一支軍隊,還要養活帝國的龐大官僚機構,各種賦稅徭役。 河朔三鎮折騰了上百年,不是表面上那么偶然的因素,而是因為三鎮背后,有強大的民心支撐。 從朱泚離開幽州的那天起,弟弟朱滔和將士們就逐步清除朱泚留下來的死忠粉,將他的所有殘留清除殆盡。 為了利益,誰都不能擋道。 哪怕是親弟弟,哪怕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這就是人性。 04 人性的證明 不單是幽州盧龍戰區,包括其他兩個男主角,魏博戰區和成德戰區,都是人心惶惶。 由于是男主角,魏博戰區和成德戰區的動作還不至于太激烈。 但有一個小配角就把持不住躁動的小心臟了,它就是西邊的昭義軍區。 因為昭義的將士們發現,三個男主(河朔三鎮)這是要納入中央的節奏啊。 那么,肯定是先從外圍著手。 作為第一男配角,自己將是第一個被宰的羔羊。 恰好,昭義的節度使薛嵩病死,弟弟薛鍔繼任,昭義的將士們集體在裴志清的帶領下,驅逐了薛鍔,集體自覺要求成為魏博戰區的一部分。 這樣一來,就把魏博(男二)給牽扯進來了。 魏博節度使是田承嗣。 唐代宗嚴厲要求他把昭義軍區還給朝廷,可田承嗣不答應。 唐代宗怒了,就讓朱泚通知他弟弟,盧龍節度使朱滔(男一)去討伐田承嗣(男二)。 戰事一起,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男三)也接到圣旨,加入到了討伐隊伍。 三大男主就此開始火并。 拼著拼著,三大男主發現,都是他么給唐代宗當槍使。 特別是朝廷派宦官馬承倩去慰勞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男三)的時候。 李寶臣為了巴結,贈送了縑帛百匹,卻被宦官馬承倩扔在路上。 李寶臣恍然大悟,覺得遭到了朝廷的戲弄,又知道朱泚、朱滔哥倆心向朝廷,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與其替朝廷滅掉魏博田承嗣(男二),不如聯合魏博,抗擊朱滔(男一)。 結果,二打一,朱滔大敗而回。 戰爭結束,基本上維持原來的局面。 唐代宗很是窩氣,不僅無可奈何,還得安撫三大男主。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男二): 776年,唐代宗下詔,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復官爵,準許他與家屬一起入朝,對所部將領一概不予追究。結果田承嗣不僅不肯入朝,還于不久后侵入了滑州。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男三): 776年,唐代宗下詔,李寶臣改任左仆射,又封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隴西郡王。779年,正式任命李寶臣為司空兼太子太傅。 盧龍節度使朱滔(男一): 加授檢校司徒,升任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努力討伐叛亂的朱滔,還沒有叛亂的田承嗣、李寶臣收獲多。 受到戲弄的河朔三鎮終于在782年一同造反。 此時,男二田承嗣已死,侄子田悅繼位;男三李寶臣也死了,部將王武俊殺了他兒子,自己繼位為成德軍節度使。 782年,河朔三鎮聯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稱冀王,自稱孤,尊為盟主。 成德王武俊稱趙王,魏博田悅稱魏王。 后來又加上一個小配角淄青節度使李納。 自此結盟,藩鎮割據進入到如火如荼的形勢。 朱滔派人給京城的哥哥朱泚發了一封密信,通告了目前形勢,要求哥哥從首都趕緊回來入伙。 這封信一下子就把朱泚打入了深淵... 首先,這封信被河東節度使馬燧截獲,奏知朝廷。 朱泚事先到底知不知情,也沒法穿越回去問問他。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封信徹底把他坑死了。 當朝廷拿出這封信追究的時候,朱泚非常惶恐,百死莫辯。 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唐德宗了。 唐德宗安慰他道:你兄弟二人相隔千里,肯定事先不知情,所以并非共同策謀,這不是你的罪過。 但解除了他的兵權,以及鳳翔隴右節度使職務,依然留在京師。 以上,就是783年夏夜的那個晚上,郁悶的朱泚,所經歷的事情。 為李家打拼了半輩子,如今~ 想走,走不了; 留,又兇多吉少。 如果當初像田承嗣、李寶臣,該割據割據,該造反造反,也是逍遙一世。 偏偏自己是個有為青年,結果弄成這個下場。 這個令人郁悶的夏夜的時光,注定是無眠的一夜。 因為,在外面的大街上,已經有大量的士兵開始搶劫百姓了,燒殺搶劫,火光沖天... 06 搶劫的起因,還是河朔三鎮。 朝廷本來想順著朱泚歸順的良好局勢,慢慢收復河朔三鎮,沒想到各種豬隊友的坑爹操作,反而越來越亂。 建中三年(782年)秋,朝廷任命淮西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淄青節度使、新羅渤海兩蕃使,去討伐這些叛亂的藩鎮。 我們的一號男配角,終于登上舞臺,開始覆雨翻云。 朱滔他們給李希烈寫了一封信,要求李希烈入伙。 李希烈正中下懷,立即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扯起了造反的大旗。 這讓唐德宗郁悶到家了,自己的滅火措施,越滅火越大。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朝廷又任命李勉為淮西招討使,哥舒曜為淮西副招討使,征伐淮西。 這時候也顧不上那幾個男主了,先把這個男一配干掉再說。 但哥舒曜率兵駐守襄城,多次與淮西李希烈作戰,都不能取得勝利。 八月,形勢再次逆轉,李希烈率二萬兵馬反而圍攻哥舒曜的河南襄城。 淮西招討使李勉百般無奈,拆東墻補西墻,再次調兵,令唐漢臣與劉德信率兵救援哥舒曜的襄城。 結果,二人被李希烈打的大敗而回。 形勢越來越緊急,唐德宗無奈把目光轉向西北。 他決定再次從西北調兵,把西北涇源的士兵調到淮河附近,解救襄城。 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西北士卒,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長安。 本來他們還要繼續往東走。 只是路過首都長安,怎么的,皇帝也得慰勞一下子。 而且西北苦寒之地,長期戍邊,皇帝也是知道的,賞賜肯定是大大滴優厚。 結果,接到皇帝的命令:只能駐扎在城外,而且明天就得上路,趕緊奔赴前線。 那好吧,只要把賞賜趕緊拿過來就行,畢竟我們拋妻棄子,遠道征伐,這你皇帝老兒總該明白吧。 07 但他們等來的只是京兆尹王翃(也就是首都長安市市長):領導說了,我們也很困難,大家以國事為重,趕緊上前線吧。 賞賜的一些粗茶淡飯。 什么禮物都沒有,飯還不管飽。 軍令下來,涇原節度使姚令言趕緊領著隊伍繼續前行。 大家一齊開罵:去他媽的,老子們不干了。 將士們拿著刀就要去砍節度使姚令言。 姚令言趕緊說,我去找皇帝再商量商量。 說完,一溜煙跑回了長安,找唐德宗報告。 首領一跑,大家全都反了。 可笑唐德宗本來是派一支去淮西平叛的部隊,還沒上前線,在長安就地造反了。 士兵們很快回擊長安,攻破城門,一直殺進皇城。 唐德宗得到消息,第一時間狂奔出京。 整個大唐帝國亂作一團。 士兵們開始在長安的大街上搶劫擄掠,節度使姚令言返回軍中,但已經控制不住了。 長安城,皇宮內外,街頭巷尾,到處是哭喊聲,燒殺聲... 士兵們搶劫了一陣,怒氣漸漸消平了,理智開始回歸。 成了造反軍隊,下一步怎么辦? 此時,有人想起來老領導朱泚不是還在長安嗎? 聽說他老人家受了不少委屈,在家閑居呢。 便打算前去請朱泚出山。 眾人商量了一下,還是讓姚令言這個家伙去跑一趟,給大家討一個出路。 (第一次,盧龍軍的將士殺了節度使朱希彩,然后請朱泚來當節度使。 這一次,涇源軍造反,將士們還是選擇朱泚。 這也從側面說明,朱泚一直是一個寬厚仁義的將領。) 當天夜里,姚令言帶著一百多個騎兵,來到晉昌里。 很多將領,朱泚都認識,就讓他們先在家吃點飯,安頓一下情緒,然后問了來龍去脈。 半夜時分,朱泚領著他們,掌著火把,前呼后擁,進入了皇宮。 偌大的皇宮,里面已經空無一人。 次日早晨,朱泚在白華殿出現,發出榜文: 涇原將士長期身居邊疆,不知朝廷禮儀,隨便進入宮中,使圣上受驚,西出巡幸,朱太尉已經暫且統轄六軍。神策軍將士以及文武百官凡是領俸祿的,應當全部去追隨皇帝,不能前往的,可到本官官署來。如果超過三天,查出兩處都未具名的人,一概斬首。 意思是說,召集所有沒有跟著皇帝逃跑的官員,正常上班。 這個時候的朱泚,終于開始捋了一下自己這么多年的思路,覺得,這樣當一個忠臣不是辦法,應該抓住老天給自己的最后一個機會,還是做回自己的男主吧,繼續當河朔三鎮的老大,干造反的老本行。 自此,朱泚終于反了。 十月八日,朱泚在大臣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的引導下從白華殿進入宣政殿,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秦。 08 然后派軍隊殺向唐德宗所在的奉天。 但曾經的同事段秀實(朱泚當時非常信任他,很多事情都和段秀實商量)用自己的司農印追回了叛軍,然后去見朱泚,陳述應當效忠朝廷的道理。 段秀實見朱泚反心已定,奪過官員手中的象笏,挺身猛擊朱泚。 朱泚一邊抵擋,一邊逃跑,旁邊李忠臣飛跑上去幫助朱泚。 其余叛軍一擁而上,將段秀實亂刀砍殺。 然后,朱泚殺掉了留在長安的郡王、王子、王孫,誅滅留在長安的宗室。 十月十日,朱泚再次出兵進逼奉天,這一次是他親自帶隊,發誓要擒住唐德宗。 但最終在奉天城下被渾瑊、韓游瑰擊敗,只得退到奉天城東三里的地方扎營。 一個月后,渾瑊大破朱泚,奉天之圍得以解除。 十二月,朱泚逃回長安。 第二年,即公元784年,朱泚覺得大秦這個名字不吉利,再次改國號為漢。 不久,唐朝神策軍李晟部、駱元光部、尚可孤部進逼長安,朱泚部下那些烏合之眾先后被擊敗。 五月二十八日,李晟收復長安。 朱泚和姚令言等人逃出長安,最終兵敗被殺。 完事,唐德宗對于最初造反的河朔三鎮,下了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河朔三鎮的盧龍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魏博節度使田悅也都相繼罷兵。 第二年,朱滔病死,盧龍節度使由他的表弟劉怦擔任。 這一場由河朔三鎮引發的滔天巨浪,至此告一段落。 09 我們發現,唐王朝的許多措施,雖然最初看起來目標都是削藩,而最終卻接二連三、牽五掛四。 藩鎮兵禍連接,動亂一圈之后,再次歸復原位。 倒霉的,反而是一開始就忠于朝廷的,比如仆固懷恩、朱泚之類。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