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正月,史思明自縊于平州石城縣溫泉柵林中,這標志著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的結束,也標志著河朔藩鎮的誕生。由于唐代宗久厭兵革,又無力根除投降唐朝的安史降將,只得讓這些將領仍領舊地:其中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領恒,趙,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領魏,博,德,滄,瀛五州,即后來的魏博節度使,李懷仙領幽,平,歸,檀,莫,媯,營七州,為幽州盧龍節度使,薛嵩為相衛(昭義)節度使,領相,衛,邢,洺,貝五州。
775年,田承嗣出兵吞并了相衛(昭義)節度使之地,唐代宗下令各節度使出兵討伐魏博,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唐軍淄青節度使還是攻下了德州等地,解除了磁州之圍,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和盧龍節度使朱滔則分別獲得了滄州和瀛州。
781年,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襲父位。唐德宗不許,李惟岳遂與魏博節度使田悅、平盧節度使李正己等預謀起兵叛亂。朝廷命盧龍節度使朱滔,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李晟、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一同出兵討伐。最終李惟岳被部將殺死,唐廷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由張孝忠為義武節度使,領定、易、滄三州;王武俊以恒、冀二州為恒冀都團練觀察使——此二鎮屬州互不相連;康日知以深、趙二州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朱滔請求得到深州,唐廷不許,朱滔大為怨恨,便留屯在深州不再撤軍。
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由于唐德宗對待河朔藩帥安置措施失當,形勢急轉直下,不久就爆發了四王二帝之亂,朱滔,王武俊等人亦反。結果長安失陷,德宗被迫出逃奉天。最后德宗不得不下令赦免兩河藩鎮,王武俊等人也上表“歸順”,朝藩之間的這次大戰才宣告平息。成德鎮也被分為三鎮:以張孝忠為首的義武軍節度使,統轄易,定二州,橫海軍節度使程日華領滄州,王武俊統領恒,趙,深,冀,德,棣六州,成為了新的成德節度使。
元和年間(805-820年),力圖中興的唐憲宗不許王武俊之孫王承宗繼承成德節度使之職,兩次向成德用兵,使得成德再失德,棣二州。
河朔三鎮能夠割據一百余年,長期“不服王化”,對抗中央,實因其擁有一支世襲的家產制軍隊,但其地域依附性導致他們滿足于既得的經濟利益,缺乏與唐末群雄爭奪天下的動力,最終被其它新興的藩鎮所滅——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