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來給你聊聊,中醫是怎么應對癤腫的。 我給你說個真人真事兒吧,可有意思了。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當時年紀才25歲,醫案記載姓郭。 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就是愛起火癤子。 按說,小小的火癤子,出現在腰上、屁股上,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可是,他這個火癤子,身上有好幾處。不是這里起,就是那里起,總之是此起彼伏,沒有消停的時候。而且,這火癤子還特別大,讓他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怎么辦啊?在歷經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此人求治中醫。 當時,醫家發現,患者腰部、腋下、大腿有五個火癤子。而且,個頭特別大,都快趕上銅錢了。火癤子根部周圍紅腫發硬,還有的中部出現黃白色膿頭。有的,則已經破潰流膿了。 細問得知,這些火癤子,有的疼,有的癢,令人難以忍受。 既然如此,那就看看舌脈吧。仔細一看,發現患者舌苔微微黃膩,脈象微數。同時,患者大便干,兩日排解一次,尿黃,平時口苦口干。 了解到這些以后,醫家提筆寫了一張方子。啥方子呢?就是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散長啥樣?咱們看看當代教科書上的標配——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6克,石膏、黃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荊芥、白術、梔子各3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當然了,我說的這個,是標準用量。于實戰當中,醫家或許會在這個基礎上,做一些適當的加減調整。但是,大體上,就是這個意思。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八劑,一身的火癤子就全消了。而且,隨訪十多年,病情未曾復發。 這是在1987年,于《新疆中醫藥》上刊發的醫案。我給你比較完整地敘述了一遍。 現在,我們來討論,這背后的學問。 首先,我們說,這個人的主訴,在于身上起癤腫,對不對? 癤腫的出現,一定有原因。它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冒出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跟你講,對醫案里患者來說,有外因,也有內因。 外因是什么?是風熱之邪。畢竟,事兒出現在你的皮膚上。而你的皮膚,又是容易受外邪襲擾的。風熱之邪,蘊于皮膚,就形成癤腫。現代醫學來看,就是細菌感染了(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內因是什么?是濕熱阻滯。 你看,這個人,脈象微數,舌苔黃膩,這是妥妥的濕熱舌脈。 口苦口干,尿黃,這也是濕熱的表現。 濕熱傷津。患者大腸津虧,于是便秘。而便秘的產生,反過來又會加劇濕熱的聚積。 所以說,這個患者的狀態就是,外頭受風熱之邪的襲擾,里頭還有濕熱之邪的阻滯。內外夾擊,熱邪蘊于皮膚,就活生生憋出這么多癤腫來。 因此,要想改善這個局面,就得外散風熱,內清里熱。內外分消,然后實現標本兼治。 用什么方子能實現這個目的呢?醫案里,醫家選用了防風通圣散。我們再來溫習它一遍——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6克,石膏、黃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荊芥、白術、梔子各3克。 讀者朋友,你記住,這個防風通圣散,就是典型的內外分消之劑。它既能夠疏風解表,還能瀉熱通便。 其中,防風,麻黃、荊芥、薄荷疏風解表,連翹和桔梗,清宣上焦之熱。 接下來,黃芩和石膏,泄肺胃之熱,梔子和滑石,清熱利濕。芒硝和大黃,通便瀉熱。 上面這兩隊藥,基本就把患者體內外的邪氣,化散掉了。 當然,事情還沒完。火熱之邪,容易耗傷氣血。所以用當歸、芍藥、川芎來養血活血,用白術和甘草健脾和中益氣。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等患者外頭的風邪沒了,里頭的濕熱之邪也沒了,他身上的癤腫,就沒有了存在的土壤,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說,這就是以防風通圣散,來治療多發性癤腫的案例。 其實,說起這個火癤子,文老師我本人,是深有感觸的。在我青春年少的時候,這火癤子一直伴隨我左右。雖然沒有同時起五六個的時候,但是的確常有。 我反思,那個時候的我,飲食不節制,好熱性食物,且便干尿黃。這就和上文醫案里的患者,差不太多了。 其實,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還是隨處可見的。尤其是青春年少的男性,更容易這樣。本來,他們就素體陽盛,再加上飲食不節,因此特別容易受癤腫的困擾。怎么辦?控制飲食,調整體質偏頗,固然重要,但是利用防風通圣散加減來治療,也是不錯的方案。 適合這樣做的人,必須有相對的適應癥。辨證不符的,就不能亂用。因此,我建議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防風通圣散,千萬不要吃錯、用錯。 關鍵是,我們要明白,癤腫的產生,很有可能和體內環境的偏頗有關系。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了,日后如何避免,或者出現問題后如何解決。我們用中醫的視角看問題,就相當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門徑。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