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那個春天(1979年),正月十五后的第六天,正是春寒料峭之時,祖國的北方大地依然寒冷,而在南方邊界地帶,一場決定地區局勢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2月17日,解放軍兵分兩路,有中越邊界進入越南北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西路這位將軍,揚名于長征時期(組織了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輝煌在朝鮮戰爭,他就是楊得志將軍,年齡68歲。他率領三個軍加一個師,出擊越南的老街、柑塘等。 東線這位將軍,名氣就大了,那是解放軍中的絕對虎將許世友,他帶領了幾乎6個軍,攻擊越南的同登、高平。 很明顯,對越戰爭的攻擊主力是東線。 問題是,當時情況下,軍事能力突出的劉伯承、徐向前兩位元帥還在,而十大將中的粟裕也在,為何偏偏選中了許世友? 這是有三個原因決定的。 1、元帥們已老,大將又多病我們先看看,1979年的時候,在世的元帥都有誰? 1979年的時候,十大元帥只剩下四位在世: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葉劍英是文職干部,他是沒有任何可能帶兵上戰場的。 而聶榮臻的一生,輝煌的戰績大多是和軍事天才林帥一起創造的。所以,1979年時已經80歲的聶榮臻,也很難上戰場。 軍神劉伯承,實踐和理論都極為出色,但是,早年間,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在1964年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漸漸模糊,后來就看不見了。 可以這樣說,軍神劉伯承最后的一二十年是在黑暗的世界中度過的。 1979年的時候,劉伯承87歲了,而且已經失明,怎么可能指揮戰爭呢? 如此,元帥中只剩下了徐向前。 這是一個被低估的軍事大才,畢業于黃埔軍校,在早期的土地革命戰爭中可圈可點。 1935年6月,在紅一、紅四方面軍長征期間第一次匯合時,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 如果能力一般,是不會得到這個差使的。 因為徐向前體弱多病,于是,錯過了很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功的機會。 盡管如此,在解放戰爭后期,徐向前依然在臨汾攻堅戰、太原戰役等戰役中指揮出色。
1979時,徐向前78歲。 這個年紀,上戰場殺敵不行,但是,做做指揮還是可以的。 如此以來,有人就奇怪了,為什么不是徐向前去中越戰爭前線做總指揮呢? 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工作。 此時,徐向前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可以這樣說,徐向前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幕后的主要決策者之一。 一個幕后決策者團隊的骨干,去一線指揮的概率太低了。 我們再看看,1979時有幾個大將還在世? 也是四個: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 這里面,譚政基本是個政工干部,所以,不會帶兵上戰場。 黃克誠帶過兵,但在政工口子干得更多,對于組織建設很有一套。1979年時,身體很弱,而且雙眼模糊不清(1982年以后失明),視力很差,如此,他也是帶不了兵的。 蕭勁光,擔任參謀長和政治委員的時間更多,解放后一直致力于海軍建設,是中國第一任海軍司令,也是第一所海軍學校的校長。 1979年時,蕭勁光仍然擔任海軍司令,顯然不適合去越南指揮陸軍作戰。 最后,我們看看大將粟裕。這是個傳奇人物。 1979年的時候,粟裕72歲,這個年齡指揮戰爭是毫無問題的,粟裕的年齡也好,能力也罷,都符合標準。 但是,粟裕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身體狀況非常糟糕。 朝鮮戰爭的時候,就因為身體原因,粟裕沒有擔任成總指揮。 29年后的中越戰爭,他的身體更加糟糕。 所以,粟裕璀璨的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1979年的中越戰爭,因為身體的原因,以及長久不在軍中,粟裕無法擔任中越戰爭的東線總指揮。 元帥、大將沒有合適的擔綱人選,那么,只有在上將中選拔了。 而在上將中,許世友的能力和資歷都是數一數二的。 可是,許世友年齡有些偏大,真的非他不可嗎? 2、許世友硬朗的戰斗作風,適合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先看看我們的對手:越南軍隊。 (越南軍隊) 越軍是曾經的兄弟部隊,他們曾經的領導人胡志明,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關系非常好,這就導致了中越之間曾經有過“甜絲絲”的蜜月期。 因為“親密關系”,自然會受到我國的更多幫助。 法越戰爭期間的1950年7月,中國就派出了陳賡將軍,他擔任了越軍重要的軍事顧問。 在陳賡去了一個月后,韋國清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來到了越南,幫助越南人組織戰斗。 中國對越南這個小兄弟是真的好,不僅安排將領們進行軍事指導,也派出了以羅貴波為首的中國政治顧問團入越,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建設各級黨組織,介紹先進經驗,手把手地教會越軍干部們如何做戰士們的思想工作。 而在后面的美越戰爭期間,楊得志等人也被派往了越南進行軍事指導。 至于后勤人員,中國在美越戰爭期間派出去的也是非常多,防空部隊加上后勤人員,前后總計32萬余人,最高年份高達17萬余人。
中國傾心幫助越南這個小兄弟,出錢出人,毫不保留。甚至,有不少中國好男兒犧牲在援助越南期間。 中國幫越南復制了一個“中國解放軍部隊”,這支越南軍隊,骨頭和解放軍一樣硬,不怕流血不怕死,而且學會了解放軍的各種陣地戰術和游擊戰術,并在美越戰爭期間,進行了各種實踐。面對強大的美軍,雖然犧牲的越軍較多,但鑄就了越南陸軍赫赫的威名。 可是,教會了徒弟,師父卻要被反弒,這到哪說理去?
和越南這樣的軍隊開戰,將領必須是軍事策略上突出,風格要非常硬朗,否則根本頂不住。 因此,素質全面的許世友將軍成為了最佳人選,他在華野中,指揮大兵團的能力除了粟裕,基本上可以坐第二把交椅,而且戰斗作風非常硬朗。 我們看看他的簡單經歷。 許世友,湖北麻城縣許家洼(今河南省新縣許洼)人。從小喜歡舞槍弄棒,8歲上了嵩山少林寺,學了一身的武功,十八般武藝樣樣出眾,而且還能飛檐走壁。 學武歸來,看見鄉中的惡少為非作歹,許世友出手教訓,失手打死,就此走上了當兵這一條道路。 起初,許世友是在吳佩孚手下當兵,后來,參加了革命,參加了黃麻起義,到了紅四方面軍。 1932年,在鄂豫皖蘇區的反“圍剿”作戰中,許世友沖鋒在前,7次參加敢死隊,其中,兩次擔任敢死隊的隊長,在戰斗過程中,許世友屢建奇功,同時,4次負傷。 從這可以看出許世友的強悍了。 個人能力如此突出,帶領團隊的能力怎么樣呢?一樣強硬。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許世友在紅四方面軍面對一些艱難時,屢屢成為那個解決問題的硬漢。 抗日戰爭時期,許世友被任命為第129師386旅副旅長,指揮了香城固伏擊戰。而且,許世友在邯鄲、廣平等地,組織開展了平原游擊戰爭和多次反“掃蕩”斗爭。 1942年,許世友成為膠東軍區司令員后,多次破壞了日偽軍的各種掃蕩,成績斐然。 解放戰爭中,許世友的表現更是搶眼。 作為華野9縱司令員,他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中表現極其突出,國軍名將張靈甫竟然成了許世友等人的背景布。 在1948年濟南戰役時,毛澤東親自指定許世友為攻城總指揮。而濟南戰役,許世友帶領部隊僅僅攻打了8天,就拿了下來。名將王耀武被俘虜。
朝鮮戰爭,許世友去得比較晚,是在1953年去的,參加了最后的夏季攻勢。 總體上來說,許世友打仗勇猛至極,敢于硬碰硬。 雖然,許世友是個硬漢,但人家也是粗中有細,絕不是莽夫。整體打仗風格有點類似彭德懷,脾氣有些暴躁,但又大開大合,整體把握不錯。 所以,基于許世友這種特點和作風,非常適合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 至于年齡,當時還不是大問題,許老爺子當時的身體還不錯。 3、許世友是廣州軍區司令,這也是成為東線總指揮的主要原因打仗有個原則:盡量有靠近開戰地區的軍隊來解決問題,畢竟,來回調動軍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據這一原則,對越戰爭,自然就落到了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的頭上了。 1979年的廣州軍區司令員,正是那個雷厲風行、作風硬朗的許世友。 昆明軍區的司令員之前是虎將王必成,在戰前換成了楊得志。 臨陣換將,這是大忌,但是,楊得志有著王必成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熟悉越南的地理狀況,更是熟悉越南的軍隊情況,因為,楊得志將軍曾經在越南當過軍事顧問。 換了王必成,而沒有換許世友這個司令員,是因為沒有比許世友更合適的了。 許世友長期在各軍區擔任司令員,擅長打硬仗,熟悉廣州軍區的各種情況,排兵布陣得心應手,指揮起來順風順水。 所以,基于許世友將軍對廣州軍區部隊的熟悉情況,安排他當了東線總指揮。 如果把許世友也換了,相當于西線和東線的指揮都進行了變換,這對整體的指揮是有巨大影響的,誰也不敢冒這個風險。 說了半天了,做一總結,許世友能夠擔任對越戰爭的東線總指揮就是三個原因: 一是,元帥和大將們,要么老了,身體狀況很差,要么還有其它要事,導致無法承擔艱巨的指揮任務。 二是,許世友的作戰風格,非常適合帶兵出國奔赴越南作戰。 三是,就近原則,許世友是廣州軍區的司令員,有他帶領部隊攻擊越南,在情理之中,也在職責之內。 事實證明,老將軍許世友還是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 縱然還有一些不足,但哪里有完人? 老將軍威武!中國解放軍威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