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又叫滾肉、紅燒肉,屬于江南地區漢族的一道傳統名菜,按菜系劃為浙江菜。 它的做法是以豬肉為主要食材,選擇那種五花三層的豬肉,加入所需配料燜制而成,出鍋后的東坡肉紅而透亮,色如瑪瑙,切成麻將塊大小,咬上一口不但滿嘴流油,卻又肥而不膩,因而廣受百姓的喜愛。 那么,這道名菜是誰發明的呢?它的背后又發生過怎樣一樁冤案? 話說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大文豪蘇軾赴徐州任知州,當年七月,連日傾盆大雨導致黃河決口,洪水勢若奔龍困住了徐州城,水位高達二丈八尺。 見百姓受災,為官清正的蘇軾換上一身布衣,親率徐州兵民擔土筑堤,抗洪搶險,歷經七十多個晝夜艱苦奮戰,最終洪水改道退去,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熱淚盈眶。 為了答謝這位與民共度時艱的好知州,百姓們抬著一口大肥豬,擔著幾壇酒一直送進蘇軾府衙。 蘇軾推脫不掉,收下肥豬后,親自指揮家人制成水煮肉,放入辣椒鹽等調料分袋裝好,再回贈給參加抗洪的兵民,很多百姓吃了,覺得此肉酥香味美,十分解饞,一致稱其為“回贈肉”,這道菜品便在徐州流傳出去。 三年后,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于生活艱苦,蘇軾不得不在黃州的東坡開荒種地,且自號“東坡居士”,所以后人多稱他為蘇東坡。 當時,黃州豬肉價格低廉,蘇東坡又頗好美食,有點閑錢,他便買回一塊肥瘦相間的豬肉,加入自己認為合適的調料,邊看書邊坐在爐邊熬制,慢慢便做出味道鮮美的紅燒肉,香氣不時飄向四鄰,很多人便上門向他討教做法,蘇東坡將烹飪紅燒肉的經驗寫成《豬肉頌》詩,交付來人帶回。 全詩如下: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然,紅燒肉味道雖美,此時還不太出名,真正響徹大江南北的“東坡肉”,卻在蘇軾第二次回到杭州任職期間。 那是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一月,蘇軾回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第二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雨水連綿,不久便引發西湖泛濫,淹沒了大片莊稼。 蘇軾忙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終使杭州西湖煥然一新,同時也解決了西湖水災隱患。 杭州百姓為了感激蘇軾,聽說他在徐州和黃州時最愛吃豬肉,便自發籌錢,擔酒抬豬送到他的府邸。 蘇軾收下后,依舊按照徐州時的做法,熬制成紅燒肉,并切成麻將塊,派人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伙吃完紛紛稱奇,遂將這肉親切稱之為“東坡肉”。 味美解饞的“東坡肉”很快傳遍杭州,百姓也都紛紛學著做。這下,讓不少杭州酒館的老板來了靈感,為了使生意更加興旺,他們紛紛雇來名廚,加工“東坡肉”,并作為頭牌菜,以招徠四方游客,“東坡肉”自此名揚四海。 這話暫且不提。 再說蘇東坡為人清廉耿直,在朝中當官時因看不慣那些諂媚奸猾的權貴,言語曾得罪過不少人。這其中便有一位姓柳的御史大人,柳御史身為言官,心胸狹窄,倚仗手中權勢,專向皇上彈劾自己的仇家。 他在京都無意間聽說“東坡肉”一事,眉頭一皺,便喬裝打扮來到杭州一探究竟,結果,他每進一家飯館,發現頭牌菜基本都是“東坡肉”,閑聊中,又耳聞老板、伙計對蘇軾的贊譽,令他更是痛恨蘇東坡,發誓要將他調離杭州。 于是,他要了一張菜譜,匆匆返回京都,伺機便向宋哲宗告發,誣陷蘇東坡在杭州橫行跋扈,營私納賄,惹得當地百姓痛恨蘇軾不已,紛紛做成“東坡肉”,以泄怨氣。 哲宗聽罷不禁大怒,也未派人作進一步詳察,一道圣旨便將蘇軾召回朝廷,此后是一貶再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