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燒的糖醋排骨 回到家鄉,常被同學朋友邀約去吃土菜。離我家不遠有個“老巢縣”土菜館,去晚了有些菜還點不到,特別是糖醋排骨,每次都要去前臺,先將此菜預約上。 這家的糖醋排骨,做得有點像小時候媽媽做的味道。這樣的土菜館,必定是受歡迎的。 媽媽很少做純肉的菜,大多肉里放了素菜一起燒,而我也更愛吃肉燒的素菜。偶爾做的純肉菜,除了糖醋排骨,就是紅燒肉。媽媽做的紅燒肉香甜可口,連不吃肥肉的我都可以吃一點。 紅燒肉 后來去杭州,吃了著名的東坡肉。感覺味道很像媽媽燒的紅燒肉,只是肉更軟爛些,肥肉不膩,入口即化。遂問杭州朋友,方知東坡肉要燜煮之后,上屜蒸,故而軟綿。 東坡肉是杭州特色名菜,幾乎哪家酒樓都有,說是杭幫菜沒有不認同的。然而席間一位湖北朋友卻說,東坡肉是從黃州傳過來的,這道菜是他們湖北十大經典名菜。 “其實,東坡肉最初也不是黃州,而是江蘇徐州菜。” 眾人有的瞪大了眼,有的饒有興趣地笑,期待他的下文。湖北美食家喝了口茶,遂將前因后果娓娓道來。 東坡肉 東坡肉是蘇東坡發明的,這個誰都知道。現在成了杭幫菜,其實并不準確,應該稱作“杭州東坡肉”。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這道菜最早起源于四川,前身正是紅燒肉。那怎么是徐州的呢? 《徐州風物志》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州。七月黃河決口,洪水圍困徐州。“故道堙滅瘡痍存,明年辛苦更應甚。”蘇軾看到百姓的艱苦,身先士卒,率領軍武與全城百姓抗洪筑堤。經過兩個多月的晝夜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徐州百姓為感謝這位父母官,紛紛殺豬擔酒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酒肉,并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回贈給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非常好吃,遂稱之為“回贈肉”。如今回贈肉也是蘇菜系里最著名的傳統名菜,徐州菜里“東坡四珍”之一。 徐州回贈肉 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也就那個時候,才有了“東坡肉”的名稱,因為蘇軾在黃州東坡開荒種地,自稱“東坡居士”。 蘇東坡在黃州期間,烹飪各種美食,并記錄烹煮經驗。他在《食豬肉》中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人們嘗過蘇東坡烹煮的紅繞肉后,于是有了“黃州東坡肉”。 到了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又來到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太湖泛濫,大片農田被淹。蘇軾組織民工筑堤建橋,疏浚西湖。杭州百姓很感謝他,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愛吃豬肉,于是眾人又抬豬擔酒送到府上。蘇軾又如法炮制,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好后分送給民工吃,大家吃后個個稱奇,因為蘇東坡送來的,遂稱之為“東坡肉”。 所以,東坡紅燒肉起源于四川,于徐州烹制,于黃州得名,于杭州聞名天下。 這道各地爭霸菜,終于有了定論。 來深圳后,一次去惠州,在惠州西湖邊的一家酒樓,點了梅菜扣肉。 扣肉醬紅色,油亮油亮,湯汁粘稠,令人食欲大開。味道與家鄉的梅干菜燒肉很相似,只是扣肉很綿軟,肥而不膩。 老板說,這道菜起源于“東坡肉”。我一聽,又是東坡肉,但想想又釋然了。 蘇軾在惠州不知創造了多少美食,當地人發明個梅菜扣肉不稀奇。 梅菜扣肉 惠州人口中的梅菜,即是我們家鄉的芥菜。因而梅菜扣肉吃起來,與梅干菜燒肉如出一轍。 若說區別,則是扣肉更綿軟,因為也要上屜蒸。蒸過后的梅菜烏金,吸收了扣肉的油香和湯汁,扣肉又帶著梅菜的清香,十分惹味。 梅干菜燒肉是小時候媽媽常做的菜。每到芥菜上市,媽媽總會做些腌菜,或曬些菜干。 無論是腌菜燒肉,還是梅干菜燒肉,都是下飯的極品。 太香了。 您若喜歡此文,請點贊與“在看”,讓我知道。 上篇推薦:珍珠翡翠白玉湯 視頻推薦:葉甚茂,果尚青 跬步之行 昨日睡覺時間:23: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