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出了幾個大醫,什么是大醫?他們不僅僅是醫術精湛,并且還將醫術融合醫理整理出中醫思維的著作出來,以供后來學醫者知道中醫的核心理論依據,會治病又能把醫理講透徹的著述的中醫可不多。只說一位清末名醫鄭飲安,如果不詳細了解以為他就是運氣好,撞上了成都太守的老娘生病,成都十六縣的名醫越治越不見好,遂推薦鄭欽安來診治,就開了個以大熱的干姜附子甘草肉桂的湯藥方,一劑成名,成為一代名醫,事實上不是那么簡單,凡事有準備的人,都會在機會來臨時一舉成功并且名揚天下。即使現在,還有許多人打著鄭欽安的名號以“火神”而行醫于天下,“火神”來源于鄭欽安成名之劑四逆湯,當時成都太守是下江人,其母親患病久治效不佳,成都太守下轄十六縣的縣太爺推薦各自所管轄縣內最著名的大夫,前往成都太守府給太守的老娘治病。能在太守府給老太太治病,如果治好了一舉成名,不僅僅是太守有厚重報酬,名望高漲后所聚的粉絲非富即貴。再以太守的身份給皇帝推薦一下,沒準御宣進京,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夫所能平步青云的機會。誰曾料到這十六個縣的名醫,輪流給老太太看病,直到給老太太看到臥床不起。可以分析的一個原因,就是給藥保守,即使治不好病,也不能死在自己手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歷來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既然沒有看好太守令堂大人的病,也無法脫身,也不好意思說自己醫術已經無術可施了,這樣子多丟人,回去縣里會損失很多客戶的。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況且十六個縣最牛的名醫,當然會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來的。以當時名聞川省的劉門學生鄭欽安,經常在茶館擺龍門陣說世面上的大夫大多都是不懂醫道,只能照本宣科按葫蘆畫瓢。真正得病就不曉得咋個治了,而風糜成都茶館文化界。十六縣的名醫都是本縣縣太爺舉薦,大家也都沒有辦法了,何不來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把那個在經常說世面上的大夫都是庸醫的鄭飲安推薦給太守大人,他娃兒要是給治死了太守不會饒了他的,我們十六個縣的大夫回去也能交差,他娃兒要是給治好了,我們也可以風風光光的回去交差,是大家的力量把老太太治好了的噻,又不掉面子。十六縣名醫的推薦,還是被太守接受,反正這十六個名醫也沒有辦法了,死馬當活馬醫吧。誰知鄭飲安來了后,問了情況后,又根據十六個縣的名醫藥方了解后,分析為群陰相聚而無首領,一陽統諸陰則如雨后晴天。隨即以附子干姜甘草肉桂簡單幾味藥,即時抓藥即煎。十六縣的名醫偷笑,這下子老太太一劑命盡,大家都以鄭欽安給治死的,有人背鍋也能離開太守府。誰料到鄭欽安料事如神,要讓廚房給老太太熬好米粥,等到半夜后老太太餓了,喂米粥半碗,不能盡意吃飽。正在大家躇躊不安過到半夜后,老太太精神好轉可以坐床喊餓。都在鄭欽安預料之中。遂后,鄭欽安一舉成名,太守親自題匾抬謝禮送于鄭欽安住處。鄭欽安也不是什么保守的人,他知道大夫的秘訣在于辯證施治,公開了給太守令堂藥方,后人為了彰顯自己得到鄭氏醫學傳承,尊稱鄭為“火神派”開山之祖。  以鄭欽安所著中醫名著《醫理真傳》,首先闡明識癥,識癥之難在于識陰陽。如《醫理真傳》原敘: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診候之際,猶多似是而非之處,辨察不明,鮮有不誤人者也。余蜀南臨邛人也,遷居于成都省城,學醫于止唐劉太老夫子,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潛于斯二十馀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馀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出,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近閱閩省陳修園醫書一十三種,酌古準今,論深注淺,頗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陰分陽之實據,用藥活潑之機關,間有略而未詳者。余不揣鄙陋,以管窺之見,謹將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極,與夫氣機盈縮,內因、外因,陽虛、陰虛病情實據,用方用法,活潑圓通之妙,詳言數十條,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補修園先生之未逮。 因志在活人,遂不知其言之妄也,高明諒之。 同治己巳菊月蜀南臨邛欽安鄭壽全書 從鄭欽安原敘中看出,他并沒有說單一以補火為要,而是以:分陰分陽之實據,用藥活潑之機關。。。。。。。。。。再者,以六經定法:。。。。。。按六經以太陽為首,厥陰為終。經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陽,原寄于腎,腎與膀胱相表里(腎為里,膀胱為表),真陽之氣機發動,必先行于太陽經,而后行于諸經,晝夜循環,周而復始。然太陽四面皆水,寒氣布護,故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刻初生,陽氣甚微,若太陽經病過發汗,則傷腎中之真陽(表陽被奪,里陽立消),故有亡陽之虞。須知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故太陽之經癥作。二日陽明,陽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氣,自太陽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為燥邪,燥邪入陽明經,而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陽明之經癥作。馀仿此,學者務宜留心,六經各有表里,即有病經不病里處,詳太陽〔經〕附解。從以上鄭欽安《醫理真傳》內容的一部分來看,還是在傳承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六經傳變六經病癥辯證施治為原則。 既然能闡述上承張仲景醫理的人,也不是泛泛之輩能用成就的事業。了解一下,鄭欽安的老師劉沅劉止生唐先會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劉沅先生,號稱川西夫子,當時川內稱其為通天教主。通達儒釋道三教,外弘儒學以道為核心,自身作則教化于民,內修道德以澄身心。據記載,劉沅早年考取功名中舉人,后遇野云老人教以性命雙修之法八年,參悟玄機,后舉賢受封天門縣令,辭官而歸成都。鄭欽安本是邛崍縣令之子,鄭父攜子拜劉沅先生為師學習,以備考取功名。在劉沅先生處不僅僅是學習了儒家文化,還受到劉沅先生傳授性命雙修之道法,習《黃帝內經》《周易》《傷寒論》以及諸多名醫著述。盡悟醫道玄機,故鄭欽安所著《醫理真傳》首講易理,以亁坤大旨,坎卦離卦,君火相火,真龍約言,五行。這些全是中國古人修“道”的術語。然而,這些“道”的層面的知識,才是鄭欽安慢慢從“道”的抽象知識,運用于治病的具象化,繼續講了氣血陰虛陽虛,六經辯證,六經傳變,再到具體的病癥以及疑難雜癥。

從鄭欽安《醫理真傳》開始以“道"醫理的源頭,在太守府為太守的母親治病,眾醫犯難的情況下,棄眾人之方不用,依據扎實的醫理而獨立思考,辯證施治一舉出名。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倘若沒有對醫“道”的領悟,很難達成獨立思維辯證施治,最終也成了跟風一族。學中醫者,不得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