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的事物都包含著陰和陽兩個方面,這是物質世界的規律。同時陰陽兩個方面,又是互相對立和互相統一的。對立就是“二”,統一就是“一”,并且是既為''二”,又為“一”的。這個“一分為二”,就是陰陽學說的基本認識之一。用張景岳的話來說,就是“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比張氏早一千多年的楊上善,更早認識到了“一分為二”的問題。他說:“一分為二,謂天地也”,(《黃帝內經太素.知針石》楊注)古代中醫學家對陰陽一分為二的認識,但畢竟與當代“一分為二”表述的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還不能等量齊觀。然而古人在醫療實踐和觀察中,發現事物都是一分為三。正如宇宙分為天、地、人三部,人居天地氣交之中一樣,萬事萬物除了陰、陽的兩面之外,還有界于陰陽之間的中介部分,也就是界分之處。尤其是這一“中介”,正是由陰而陽,由陽而陰,“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因而在《內經》中推出了陰陽一分為三說。 1、陰陽離合與一分為三 陰陽一分為三的說法,《內經》中比比皆是。但最為集中的表述,則見于《素問·陰陽離合論》。其文在論述人身三陰經脈、三陽經脈均從陰經陽經分出,這一“三陰三陽,不應陰陽”,與陰陽的二分法不同時說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陽。” 先對太陽、陽明、少陽有一個介紹,說明分別是三陰經之合,與三陰經為表里,而位于少陰之上,太陰之前,厥陰之表。廣明即大明,人身心臟在南,心為廣明臟,所以稱前曰廣明。沖脈在北,位于身后,所以稱太沖者,指腎脈與沖脈相合而盛大,故曰太沖。接著就推出了開闔樞理論,陰陽一分為三了。文曰:“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蓖瑯樱幗浺彩翘帪殚_,厥陰為闡,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p> 這樣,一陰一陽就分為三陰三陽,并賦予了開、闔、樞之名。形象地表述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不同功用。 2、三時 不僅經脈可以一分為三,日夜依陰陽之氣也可以一分為三,這就是“三時”的提出?!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著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隋·楊上善注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故陽氣一日而主外,陰氣一夜而主內。一日外者分為三時:平旦人氣始生,為少陽也;日中人氣隆盛,為太陽也;日西人氣始衰,為虛陽也。陽氣虛者,陰氣即開也。陰氣開者,即申酉戍,少陰生也,故暮須收拒,無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時,即至陰也,故至陰時無擾骨也;寅卯辰,即厥陰也,故厥陰時無擾于筋,見霧露也?!豁槙円垢魅龝r氣以養生者,必為病困迫于身。” 證之《素問·金匱真言論》之一日分為平旦、日中、黃昏三時;一夜分為合夜、雞鳴、平旦三時?!鹅`樞·營衛生會》之夜半陰隆,夜半后陰衰,平旦陰盡三時;日中陽隆,日西陽衰,日入陽盡三時,可知日夜陰陽之氣由盛而衰而盡,也是一分為三的。 3、三生萬物 那么陰陽的一分為三,又源自何處呢? 其根源出自道家的“三生萬物”。隋代醫家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知針石》中注解“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時,有一段極為精彩的議論。他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苯又终f從道生一,謂之樸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p> 可見,陰陽的一分為三,實本道家對宇宙生成的一、二、三、萬系列的認識。“三生萬物”,“萬物盡從三氣而生”,這個三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陰陽和氣三者。和氣既是陰陽交并激蕩變化的根據,又是陰陽之界分,是“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不可缺少的內容。 要之,合之則為一陰一陽,乃至“其要一也”,“道在于一”;分之則為三陰三陽,由十而百,由千而萬,以至無窮,這就是“陰陽離合”的要義。 4、三陰三陽與標、本、中見 陰陽之氣,各有多少,而分為三陰三陽。在運氣學說中,氣運也就分而為三,而有太過、不及、平氣之說,此五運分三紀,可參看《素問.五常政大論》。六氣,雖然有六,但依司天、在泉,上下而分,也是一分為三。所以“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身半以上,身半以下,其界分為天樞,位置正當臍兩傍同身寸之二寸,屬于天地氣交之處。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p> 這一理論用在治療方面,則有標本中見之論。本,即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標,為三陰三陽;中見為與標相合的中見之氣,亦稱中氣。《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于是疾病有從本治,有從標治,甚者不從標本者從乎中治。可謂將一分為三,發揮得淋漓盡致。 5、結語 以我們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一分為三,無疑也是普遍的現象,事物是一分為三的。譬如數軸,0的右方為正數,0的左方為負數,“0”就是界分。又如在座標中,盡管分象限,但仍然有一個原點,原點就是界分。總之,一分為三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對當今的哲學家,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 ?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情況,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