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但頭汗出 【治病策略】 1、濕家,濕在中焦就會造成但頭汗出的現象。頭面非常容易流汗的人都是濕家。 2、陳士鐸《石室秘錄》: 凡人頭頂出汗,乃腎火有余,而腎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藥,必致目昏而耳痛。法當滋其腎,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響。方用桑葉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各為末,蜜為丸。(〔批〕遏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或一兩,一月后,永不出汗矣。 更有人每飯之時,頭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勝,而非腎火余也。法當用元參一斤,麥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兩,酸棗仁半斤,各為末,蜜為丸。(〔批〕斂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一兩,二月必愈。似乎胃火勝宜用竹葉石膏湯,而余偏不用者何也?蓋胃火之勝者,微勝耳,非若熾盛而火炎,奔騰而熱發,不過因飲食之味,入于胃中,逐覺津津汗出,飲食完而汗隨止。然則以元參一味,解之有余矣,況又用天、麥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涼血,酸棗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則胃經有火之盛,亦已消磨,況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斂法之一也。手中之汗,細小病也,不必入于此中,以藥水洗之即愈,俟后可入處,予當言之。 【辯證診斷】 1、(1)瘀血頭汗出,小便自利,小腹滿痛,大便黑色; (2)發黃頭汗出,小便不利,目珠黃; (3)水氣頭汗出,胸脅痞滿,咳引脅下痛。 (4)若少陽證頭汗出,必見往來寒熱諸證,以此為別。 【辯證治則】 1、小柴胡湯是產后孕婦第一方。產后氣血兩虛,但頭汗出,小柴胡湯。 (1)如果病人已經流汗流很多,而小柴胡湯里面的柴胡這一味藥會入半表半里之間,也是一種解表藥,所以吃柴胡也能夠發汗,因此如果病人汗流過多時就要把柴胡拿掉。 (2)如果病人惡心的很厲害,就要加重半夏的劑量。 (3)如果病人舌苔很黃時,表示里面很燥熱,就加重黃芩。 (4)如果病人一吐出很多津液,就加重人參。 千萬不要看到小柴胡湯證就開小柴胡湯,你需要做些加減來適用于當時病人的狀況。 2、自汗(醫宗金鑒): (1)在太陽, 謂之風邪,桂枝湯證也; (2)在陽明, 謂之熱越,白虎湯證也; (3)若大熱蒸蒸汗出過多, 則宜調胃承氣湯, 急下其熱, 救其津也.; (4)若更兼發熱下痢不休, 內外兩脫, 故兇也; (5)頭汗出, 躋頸而還,則為熱不得外越, 上蒸于首也. 或因黃郁未發, 或因濕家誤下, 或因水結胸蒸, 或因火劫熱迫, 或因陽明蓄血, 或因熱入血室, 皆令成之,則當分門施治可也。 3、(1)陰陽皆虛,但頭汗出,中醫稱浮陽。浮陽就是免疫系統,就是腸胃的功能。津液少的時候,胃里面的陽熱就沖到頭上去了,頭就在流汗。中藥里面能把浮陽降下來,最好的就是牡蠣收浮陽。 (2)陽明熱也會容易頭汗出。 4、陽明病被火,或者遇到火災,小便不利,身發黃,頭上微汗,竹葉石膏湯。 5、小便不利,口干,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大便稀軟,柴胡桂枝干姜湯。 6、用到龍骨牡蠣的時候,病人一定有浮陽在上,浮陽在上最簡單的辨癥就是頭部一直在流汗,身體不流汗,整個腸胃的陽氣都跑到上頭去了,腸胃蠕動都減緩。 7、身熱、心中懊憹、饑餓而不能食、僅僅頭部汗出,梔子豉湯。 8、(1)一種是陽明經熱,一做事就滿頭大汗,用白虎湯; (2)失眠的但頭汗出,如果有陽明燥失,用承氣湯; (3)虛癥的但頭汗出,用龍骨牡蠣; (4)脈沉細而但頭汗出,如有柴胡癥,小柴胡湯。少陰癥不會有頭汗出; (5)濕家會但頭汗出,脈沉細,小便不利,用小便解。不能攻下; (6)陽明證,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渴欲飲,茵陳蒿湯; (7)但頭汗出,饑不能食,胃中虛熱,梔子豉湯; (8)但頭汗出、上半身有汗都是身體內有濕,防己黃芪湯之類。 【經典回顧】 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2、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頭痛發熱,而微汗出,及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客氣動膈,膈內拒痛,短氣燥煩,心中懊惱,胃中空虛,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3、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4、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者,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5、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6、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7、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8、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9、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10、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