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布道師是播客「三五環」主理人,「產品思維」作者劉飛。 和飛哥認識許久,也經常去三五環串門,前些日子恰巧錄制了一個關于 flomo 背后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聽聽。 另外,飛哥專門為 flomo 的朋友錄了一小段自己使用 flomo 的心得,講述了他是如何找到 flomo 的定位,以及如何用 flomo 記錄播客制作中的各種靈感。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還可以在文末領取飛哥繪制的「產品思維地圖」,看看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該有的疆域,究竟有哪些。 我寫觀察和思考的文章已經有多年了。比如最近的一篇:一些碎片觀察和想法 202112。經常有朋友問,這些碎片是怎么記錄下來的,是定期回顧,還是隨想隨記,以及用什么工具。 在過去,我的這些碎片基本都是記在某筆記的,后來這個筆記工具為了上市做得越來越難用,只好尋求替代方案,那時正好少楠開始做 flomo,我就成功被轉化了。 現在 flomo 已經是我碎片記錄的重要工具。 分兩個部分分享下我的經驗。 1 記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最適合拿來記錄碎片的內容了。落到紙面的本來就大都是總結得很好的一些觀察和思考,稍微咀嚼一下,就能轉化為自己的內容。 像《劇變》提到的危機框架,我就轉化成了自己相對好理解的精簡內容,方便未來查閱: 又比如在讀一本雜志書《物外 5》的時候,我幾乎完全重寫了一遍我的理解。因為這種書寫能讓我更深入理解內容,同時也更能方便日后回顧。 說到讀書筆記,就得說到書摘。因為 flomo 有很方便的接口,可以把微信讀書等閱讀器的劃線內容和筆粘貼過來。我之前讀《蘇東坡新傳》的時候,就寫了 200 多條,發現 flomo 的接口有每天 100 條的限制,還去找少楠吐槽過: 那時候我還不懂什么是「濫用」。只覺得這些筆記一股腦放到 flomo 沒啥問題。 直到后來我的 flomo 被蘇東坡淹沒...... 我才意識到濫用并不是指防備 ddos 攻擊之類的,而是盡可能避免這種過量的信息涌入。 這些條目涌入后,會污染整個筆記的庫,比如我 flomo 的 Daily Review,就全變成了蘇東坡新傳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由于是我不經仔細審查就導入的,所以類型混雜,未必都適合。有的就是蘇東坡寫的一些好玩的段子,當時覺得有趣劃了線,但這跟原本用 flomo 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所以后來,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所有 flomo 的筆記,都必須是自己敲進去的。敲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現有的信息沒必要。flomo 里保證足夠有效的信息密度。 別人碎片的摘錄。 這與讀書筆記也很類似,主要是摘錄。要么是有意思的觀察: 要么是相對完整的論述。比如張一鳴的這段話: 我也自我要求:不要濫用。要盡可能摘錄完整的、很有價值的內容。 跟朋友聊天的見聞。 這其實是很寶貴的信息,可能比很多公開信息都寶貴。我之前沒有記錄的習慣,有時候會拍大腿:哎呀,有件事跟 XXX 聊過,后來就忘了。這些信息如果留下來,反復去想,可能會有頗多啟發,行業認知也好,生活方式也好。 比如聽到一個參加過脫口秀大會的選手聊到李誕,說他的「產品理念」,我覺得就頗有啟發: 還有像跟播客嘉賓聊的,播客里不適合播的,私下里聊的重要內容: 當然,具體信息是不會放給你看的 ?? 又或者這樣,有趣又無奈的一些朋友的感悟: 生活觀察和靈感。 生活里有意思的觀察,有時會記錄下來。 又或者這樣的一個思考,是我看到很多人偶像垮臺,很多追隨者的表現和心理狀態有感而發的: 又或者看多了很多 ego 很大的人評古論今,自己水平不怎么樣,有感而發: 要記錄的大概就是這幾類。再總結下:
2 查閱記錄的目的就是為了查閱,如果只是記下來,查的時候蛋疼,就沒有意義了。這也是為什么 flomo 這么輕的工具,比起那些又文件夾結構、又腦圖的知識管理工具要更適合碎片記錄的原因。 查閱有三種方法。 搜索 搜索比較簡單,如果本來是文字,就沒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圖片。flomo 還沒有文字識別,所以我會寫幾個簡單的描述,方便搜索查看。比如: 標簽 標簽是一種更簡潔的目錄,不太適合做得復雜。我不喜歡做太多子目錄結構,就是很簡單的幾類。這樣才方便快速查閱,也不給記錄的時候制造太大壓力。 我的標簽就是這幾類很簡單的:
過去我的標簽也有很多細分,但時間久了發現寫 memo 的時候會很痛苦,分類不太好判斷,要花時間、有壓力,有時候內容可能覆蓋多個標簽,如果標簽打太多,信息又開始混亂了...... 所以前陣子我花了一段時間,全部整合成了這 6 類。 Daily Review 我太喜歡每日回顧了。就像考研的時候記單詞一樣,時常回顧過去記的一些內容,溫故知新,才能讓以前的記錄有價值。說實話主動想起去刷信息的場景是比較少的,把 Daily Review 掛在負一屏才是最好的使用方法。 大概我的使用經驗就是這些了。 最后可以提一下,使用 flomo 的同時,我也還是在用備忘錄和 Notion。它們覆蓋的是不同的場景。 備忘錄是用來記錄那些「一段時間后就失效」的信息。比如最近的待辦事項,比如播客的提綱等等。它們有價值,但不需要未來查閱,用完就可以歸檔了。 Notion 是在有大量結構化信息和知識的情況下,做整理用的。碎片的信息放在 flomo 會比 Notion 合適。 好像就這么多了。希望能有啟發。 關注飛哥的公眾號「劉言飛語」,回復「地圖」,即可領取「產品思維地圖」 。 部分地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