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有同仁問我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應該是去桂枝還是去芍藥?我說關鍵是理!去桂枝、去芍藥都可以。 他說我做學問不嚴謹,批評了我。我心想,沒那么嚴重吧!還是理的問題。 要解讀仲景書,首先得學習仲景相關記錄: 仲景原文:傷寒論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首先:以癥狀反應的“小便不利”與治療反應的“小便利則愈”,讀此文,方知小便不利是發病的根本,小便利是疾病痊愈的關鍵一環,那么要解讀是去桂枝還是去芍藥,就要圍繞著小便不利進行。 其次:發揮利小便主要作用的藥物,大家都認為是茯苓和白術,張仲景方劑里面也明確的加了茯苓和白術。雖然如此,在本方證中桂枝和芍藥仍然要以小便不利為核心解讀,所以桂枝、芍藥對小便不利的治療機理就成為解讀本條文的關鍵。 第三:我以為要理解是去桂枝還是去芍藥,首先要明確本方證是外有表證內有停飲。對停飲的理解,各家各派沒有什么特別的,因為茯苓、白術本身就可以利水飲。但是對表證的理解和解表的方藥認識卻各有不同(這也是同一體系,兩代經方學人:胡希恕胡老、馮世綸馮老對去桂枝還是去芍藥解讀不同所在)! 首先:對表證與氣上沖的理解,太陽病提綱里面提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又根據有汗、無汗和惡風、惡寒被張仲景分成了中風和傷寒,中風張仲景選擇了桂枝湯治療,傷寒張仲景選擇了麻黃湯治療。無論有汗、無汗,表證的核心機理是人體正氣向外、向上抗邪,想通過發汗的機轉將疾病解除,限于自身的良能而又解除不了的一種狀態,向上不就是氣上沖嗎? 第二:桂枝治療氣上沖,是其治療表證的核心, 《神農本草經》記載桂枝下氣,是針對表證核心病機的治療。對于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張仲景的記錄不僅僅是頭項強痛,比如桂枝加桂湯治療的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的為證學反應,是氣上沖;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悶的桂枝去芍藥湯證中脈促、胸悶也是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桂枝湯證本身的鼻鳴、干嘔是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單次服用桂枝最大量的桂枝甘草湯證中“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也是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麻黃湯證中的“喘”也是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本條文的頭項強痛也是表證未解,氣上沖的為證學反應,故不能去桂枝。 第三、小便不利因為有氣上沖的參與,氣上沖是表證,表證得用桂枝,桂枝可以下氣,然后利小便。對本方證中小便不利的理解,胡希恕胡老認為:“有表證是(可治)表證,但你要兼利小便,它“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肯定是表證,所以用桂枝湯去芍藥。芍藥這個藥我們前面講桂枝去芍藥湯,治脈促胸滿,氣上沖得厲害,用芍藥是不對頭的,要去芍藥。而小便不利,常由氣上沖造成的,氣往上沖,它誘導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藥里常擱桂枝,五苓散、苓桂術甘湯都有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就不對。” 但我個人以體系解讀條文,故有以上認識。 馮世綸馮老學習胡老書、學習經方醫學,認為本條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其關鍵點是提出生姜也可解表,大家可以參學,關鍵是明理。 最后,回歸體系,解表兩大方系麻黃湯方系和桂枝湯方系里面都用到了桂枝,但桂枝湯類方中無麻黃,因為桂枝有治療氣上沖的特能,而麻黃沒有,氣上沖是表證的核心病機。本方證中的小便不利,除了停飲,更重要的是氣上沖誘發的水不下行,是有表證的。無汗是因為小便不利,里不通,利小便則里通表和,諸癥均解。 本方證還可以和29條的芍藥甘草湯對著學,29條小便數,汗出,腳攣急,正好與本條病機相反,28條則為太陽太陰(停飲)合病,29條則是陽明病。 北京中醫學院已故名老中醫陳慎吾老先生曾治一小兒, 一年前染感冒后,發熱始終不退,因詣陳老處就診,見其前診,已用過桂枝湯、大柴胡湯并調胃承氣湯等汗下方藥,均未取效,熱仍未退。因思汗下而熱不退,常見兩端:一者瘀血不去、陰血耗傷,祛瘀則熱退;二者水飲內停而風寒不解, 利水則熱退。診此患兒全無瘀血證可尋,卻有小便不利無汗、心下痛而腹鳴等癥狀,顯系水飲停蓄,舍利小便何能收功!然久病豈可峻攻,須是既能健脾助運,又能疏利膀胱者堪任,故茯苓、白術當為首選之藥;病久胃氣無有不傷用藥所當兼顧,調補脾胃,無如則甘草、大棗;腹鳴有水,散水消飲,正需生姜之力。而老人每易傷陽,陽多虧虛;小兒每易傷陰,陰常不足。本例系小兒,發熱逾年不退,且又幾經汗下,傷陰可知,芍藥益陰又且止痛,用之甚宜。 故為疏方:茯苓10g,白術10g,芍藥10g,甘草6g,生姜10g,大棗十二枚。患者服頭煎則熱退,二煎則心下痛、腹鳴等癥狀消失,飲食二便皆趨正常,病告痊愈。陳老復顧所用方藥,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嘆服仲景之法,若非經而驗之,弗知其微旨妙用。(本案系周銘心根據聽陳老講課者的課堂筆記整理)記錄于《傷寒論注評》一書。 最后說一句:學術本無對錯,關鍵還是在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尚且如此,何況以今人的眼光看東漢末年的方書呢!山本不動,人體尚有自我康復之能力,知其難乎。
|
|
來自: 經方人生 > 《胡派六經辯證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