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退休前拍攝了新疆多民族的民情民俗,退休后做了《絲路民俗記憶》公眾號。后來發現: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無不與綿延萬里的長城緊密相連,而歷史上的古道關口無不與長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用了3年時間,從山海關起步,經玉門關直到西域龜茲、樓蘭,拍攝了長城、關塞、邊墻、烽燧,尤其特別記錄了著稱于世的“長城十三關”的歷史標本,也算是對自己啟動已逾6年的《絲路民俗記憶》的另一種延展吧! 把歷史的記憶鎖進相機,對緩緩流淌的歷史的風化樣本進行掃描,最大限度地顯露出關懷我們民族之滄桑與偉大的影像底色,就是我拍長城十三關的初心。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到清朝,上下兩千年,數不清的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之心力,以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修筑起萬里長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巍峨的豐碑。 偉大的長城,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絕壁;望不斷的長龍烽燧、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著錦繡江山;矯健的巨龍,起伏奔騰、飛舞盤旋于崇山峻嶺之巔,“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給世界增添了壯麗奇觀。 長城的歷史文明,見證了我們偉大祖國創造的世界奇跡,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昌盛,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 深深植入長城的古舊磚石,凝聚著屬于中國人的勇敢智慧、精神圖騰。無比震撼、從容大美的長城,屹立在天地之間,堅定砥礪著奮進自強的中國信心。 最早的長城大約修筑于西元前七世紀左右,那時正是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的長城一般都比較短小,小國的長城數百里,大國的長城最長3000余里。萬里長城,是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修筑的,東起渤海山海關,西到甘肅省嘉峪關。 長城跨越大半個中國的北方,共計約一萬四千六百多里,歷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以至中國往后的朝代更迭。建功于戰爭兵荒,屹立于太平強盛,倘佯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 現時長城遺址主要始建于14世紀的明長城,東起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萬多處長城遺跡。 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建筑。設計巧妙,其古道出入口有的叫“關”,有的叫“口”,如山海關、居庸關、馬水口、董家口、古北口等等。“關”的規模通常比“口”大。關口有防御設施和城門,查驗通過的商旅和行人,打仗時抵御敵人。關口的城堡叫關城,戍邊的兵士駐守在此。其他地方修建的小城堡叫亭鄣或烽燧。前方觀察敵情的哨兵,白天遇敵人入侵時燃煙,夜間若有來犯則點火,向后方和上級報告。燃放煙火報警的亭臺叫作烽火臺。古代燃放烽煙,除使用柴草外,還用狼糞,因此烽煙也叫做“狼煙”。 長城綿延萬里,東起山海關,西至長河落日的大漠西域。 始于冀遼交界地帶九門口的河北境內的長城,大部分屬于野長城。晉蒙邊界右玉、偏關一帶的山西長城,陜西橫山、靖邊一帶的長城,位于寧夏鹽池一帶的長城和位于河西走廊一直延續進新疆的長城、烽燧,以及大同以西的土長城,均以夯土為主,至今仍然巍巍壯觀。 數不清的關口、要塞、烽燧,要想完整地走完,我也力不從心。3年時間,我竭盡全力拖著病腿翻山越嶺、跋涉塞外,走戈壁、跨黃河,在長城中行走猶如在時空隧道中穿越。 遙想農耕民族用無數雙手和肩膀,扶持出這樣一個西經流沙、東飲滄海的龐大之軀是何等艱辛! 穿過千年歷史,金戈鐵馬、古道沙場在這里回歸寂靜;被風沙暴雨侵蝕而斑駁了的斷壁殘桓,斷斷續續鉤連著依稀可認的烽火臺;巧借天然山川之險逶迤前行的,是那響遏行云的遒勁與雄渾、磅礴與壯闊;看似千古沿襲的單調,竟然暈染出千古留存的蒼白與高貴…… 3年間,我就這樣——冥想著種種歷史的穿越,感受著人與蒼穹的交流,領會著歲月真實的緘默,試圖傳遞出關于長城的文化信息。 圖片說明: 1. 山海關老龍頭入海處。 2.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關樓。 3. 黃崖關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關城因此得名。 4. 黃崖關關城。 5. 居庸關南門城樓是居庸關標志性建筑,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6. 居庸關的中心,有一過街塔基座,名云臺,取其遠望如在云端之意。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居庸關云臺,本是一座類似金剛寶座塔的元代建筑,上部雖已無存,但留下了一令人驚嘆的元代浮雕作品——門券(梯形圓券道)。 7. 紫荊關漢時稱上谷關,后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為紫荊關。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8. 南門有“紫荊關”、“河山帶礪”的題字,為“聊城傅光宅書”。 9. 倒馬關最初為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 10. 為紀念楊延昭鎮守三關的功績,于明正德十五年,在倒馬關城西3公里的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現在碑已不見,豎起了六郎雕像懷念他的不朽功績。 11. 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 12. 平型關是我國抗日戰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 13. 偏頭關,位于黃河邊的偏關縣,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 14. 護城樓是建在西山虎頭墩的遺址上的防御設施,也是傳送情報的中樞。 15. 雁門關,位于山西忻州市代縣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16. 雁門關古盤關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始終是中原漢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塞,戰時為軍防戍守之關卡,平日為商家營輸之必經,行人往來之通衢。 17. 石家莊正定入晉境太原的正太鐵路和今天的315省道在娘子關交匯而相輔相成為交通網。 18. 南城門,也稱內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復檐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雄偉高大,蔚為壯觀,門洞上方額書“京畿藩屏”4個大字。 19. 千年來殺胡口戰火綿延不斷,自從明朝隆慶五年,康熙親征北方,這里才改叫”殺虎口”。明正統至清朝以后,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 20. 蒙漢互市以來,商貿的交流融合促進關內外經濟文化的大發展,為多民族的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殺虎口成了清朝時期的“第一稅關”。這里也是晉商、難民“走西口”的必經之路。 21.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的完整的防御體系。 22. 嘉峪關內城墻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14座亭臺樓閣。 23. 王維詩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是人們一份不可或缺的記憶,一個精神的故鄉。圖為王維塑像。 24. 玉門關始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25. 河倉城,俗稱“大方盤城”,建于西漢,到魏晉時一直是長城邊防儲備糧食的重要軍需倉庫。 26. 圖為庫車龜茲古城邊的克孜爾尕烽燧,歷史上是經玉門關抵輪臺、庫車(即安西)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