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條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傷寒用下法這是誤治,但這個丸藥到底是什么?卻沒有人能說清楚,劉渡舟劉老說“丸藥,就是漢朝流行的一些瀉下丸藥,一種是巴豆制劑,為熱性瀉下劑,另一種是甘遂制劑,為寒性瀉下劑。這兩種瀉下制劑的力量都很強烈,所以說大下之”。但巴豆、甘遂一熱一寒,藥性相反,進入體內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串雅內外編》保留了大量吐、下的方法,以頂、串的名義收藏,串藥就是瀉下藥,里面最常用的是巴豆、二丑、輕粉,《名醫別錄》中始載牽牛子,《本草拾遺》中始載輕粉,皆不見于《神農本草經》,所以不會是仲師所屬年代的常用藥,只有巴豆,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藥物,那么甘遂、大戟、芫花也是本經藥物,為什么不考慮呢?因為在《傷寒論》中,它們是以湯劑、散劑的形式出現的,沒有入丸藥的。 那么,嫌疑對象基本上鎖定為巴豆,“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說明在未下之初就有表熱,大下之后身熱不去,沒有因下而減,反而增加了攻下之前沒有的“微煩”,無熱不作煩,強調微,是為了說明內陷之熱輕微,表也熱(身熱不去),里也熱(微煩),那是否如吳謙所言,是抄錯了,“斷無煩熱用干姜,結痛用香豉之理”,應該是78條用梔子干姜湯,本條用梔子豉湯呢?非也!78條有邪熱不退的身熱不去,有熱結胸中的心中結痛,病位在表,在胸中,都是太陽位,所以不可能用治中焦虛寒的干姜! 本條“醫以丸藥大下之”,本身就隱含了下利不止的情況。況且,湯者,蕩也,丸者,緩也,仲師想馬上起效果時,都是用湯劑,想緩慢起效時,才用緩釋技術的丸藥,從陷胸湯和陷胸丸就可以看出這個規律。既然丸藥緩,那停留中焦的時間就相對長。78條“大下之后”,很可能就是用了承氣湯之類的處方,本條特別強調“醫以丸藥大下之”,就暗含了對中焦脾胃的傷害。而且,巴豆是最大的嫌疑人,巴豆辛熱,以熱治熱,所以才會大下之后還身熱不去。丸藥巴豆停于中焦,下利不止,亡陰又亡陽。雖然生姜與干姜都性熱,但生姜有發散之性,使津液往體表走,所以仲師改用守而不走的干姜,助胃陽生化津液,中焦暖則利自止,梔子輕清,去胸中邪熱則煩自止,所以這個方子是一張上熱下寒、寒熱同用的小方,充分顯示了仲師的智慧。 第81條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課前思考: 病人舊微溏,服梔子湯會出現什么問題?僅僅是下利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