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恰逢傳統的立春節氣,二十四節氣與第二十四屆冬奧會完美融合,從雨水開始,至立春結束。在配合詩詞歌賦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中,北京冬奧會驚艷全球,這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浪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整理摘編:時英平】中醫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生必須與自然節的節律保持一致。中醫主張順應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規律來指導生活,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斗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歷2月18-20日交節。2022年雨水節氣由2月19日0時43分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冰雪消融,氣候回暖,降雨開始,雨量增多,自然界從陽氣蟄伏、萬物蕭條的冬季邁向陽氣生發、萬物萌動的春季。雨水一至,細雨滋潤萬物,氣溫開始漸漸回暖;但天氣變化無常,晝夜溫差增大,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春季肝當令,如肝氣有余,則會影響其他臟腑;肝火旺盛,人們容易生氣、上火。因此,雨水養生重在疏肝氣。一年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一個節氣有三候,每侯五天各不同。 一候:獺祭魚,雨水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三候:草木萌動,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春 捂
“春捂”是雨水節氣重要的養生原則,民間常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等俗語。過早脫掉厚衣物,一旦溫度驟降,身體衛氣不足,易感各類呼吸系統疾病。此時要注意保暖防寒,腹部、頸部的防護尤為重要。“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夜臥早起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天萬物復蘇,人體應該順應節氣特點,順應自然生長的節奏,早睡早起,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少酸多甘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千金方》 雨水節氣,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寒中又挾濕。正所謂:“春回大地挾濕氣,脾胃最易受侵襲。”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協調是健康之本。此時節飲食調養應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五行中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  飲食以平性為宜,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脾氣充則心氣足。春季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平肝調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麥、茼蒿、紅棗、山藥、蘑菇、香菇、花生、佛手瓜、杏鮑菇、塌菜、芹菜等,同時飲食還將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淡。除此之外,健脾祛濕的茯苓、赤豆、黃豆、鯽魚、蓮子、土豆、白扁豆也要常吃,對脾濕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很有效果。1.韭菜洗凈切細段,蝦仁加鹽、料酒腌制10分鐘將肥瘦豬肉剁細,蝦仁剁細2.以上全部食材放在大碗中,放入姜末、鹽、生抽、蠔油拌勻成餡3.取一張春卷皮放入適量餡料,裹餡卷起,兩邊內折卷齊功效: 溫養脾腎,宣通陽氣 雨水節氣,陽氣尚微弱,陰寒濕冷,防寒保暖仍是防病養病的基本措施。 適當運動是強身健體的良好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有助于振奮體內陽氣、充沛精力、增強體質。但要注意運動的強度、時間需要依據個人情況而定。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舌不僅與心相關,與五臟都關系密切,所以中醫通過觀察舌色、舌體、舌態、舌苔,可以洞察人體氣血運行的情況。春天易口干舌燥,體倦失眠,可以練習舌操進行調整。
運動舌尖可調理心肺,而心又是“神之舍”,神安能很好地入睡;舌根屬腎,腎主骨生髓,通于腦,運動舌根可以補腎、健腦、醒腦;舌中部屬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動舌中部可健脾強胃,活躍氣血,使氣色良好,精力飽滿。 第一節:伸舌運動。張口,緩緩將舌尖盡量伸出,在慢慢縮回,閉口,反復9次。 第二節:卷舌運動。舌抵上腭,用舌尖反復觸壓上顎凹處,反復9次。其作用一是接通任督二脈,二是益氣生津。 第三節:頂腮運動。舌體左右搖伸,輕輕頂壓內腮,反復9次。再做3次順時針、逆時針攪動。 第四節:咬舌運動。將舌尖盡量伸出,然后從舌根附近部位開始,用上下牙齒輕咬舌體、直至舌尖,反復9次。 第五節:刮舌運動。從舌根附近開始直至舌尖,以牙輕刮舌體,反復9次。 第六節:吞津運動。在上述操練中,每當津液盈口時,可分三次緩緩咽下。 中醫推拿 雨水時節推拿肝經、膽經有理氣血、疏經活絡、益氣活血的良好效果,來促進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疏通和經氣的運行,以滋養肝氣,促進肝氣的生發。拍膽經:振奮足少陽膽經的經氣,以助肝膽元氣的生發和經氣的暢行。拍胃經:振奮足陽明胃經的經期,促進脾胃的運化和消化吸收功能,促進人體氣血的化生,有利于肝血的充盈和春季氣血的生發。艾灸潤身心 正值雨水節氣,可嘗試艾灸調理,灸對穴位有助于驅寒除濕,保護脾胃。穴位推薦: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 灸之可益氣壯陽,防治風寒。
肝俞穴:肝之背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俞名意指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散發肝臟之熱。 
中脘穴:是胃的經氣匯集之處,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穴為主進行調理。
 足三里:是胃經的穴位,《四總穴歌》提到“肚腹三里留”,說明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腸導滯之功。足三里同時是防病、養生、保健的第一大穴,民間甚至有“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 
疏肝解郁 中醫認為,肝屬木,與春相應,肝的功能以疏泄為主,具有疏通、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舒暢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則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疏泄太過,則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疏泄不及,則抑郁寡歡、悶悶不樂等。此時肝要理、要順、要舒,肝氣不淤積在體內。要讓自己心情保持愉悅,心境平和,不要壓抑自己。聽角音 《黃帝內經》記載:五臟對五音。其中,角音對肝臟,輕快、明亮、向上的角音讓人聽了身心愉悅,有調肝的作用。《春風得意》、《江南絲竹》、《江南好》……這些音樂都可以用來調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