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個思維導圖,歷時15天。 第一章 人際關系的構成《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 第二章 研究方法《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二章) 第三章 吸引力 我們喜歡什么樣的人——《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三章) 第四章 社會認知 自我實現預言——《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四章) 第五、六章 定不負你 |《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五六章) 第七章 友誼 友誼 |《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七章) 第八、九章 愛情 |《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八九章) 第十、十一章 為什么會有背叛 |《親密關系》羅蘭米勒—思維導圖(第十、十一章) 第十二章 權利和暴力 第十三章 親密關系的解體和消亡 第十四章 親密關系的維持和修復 第十二章 權利和暴力 權力和暴力 權力和相互依賴 權力的來源 社交權力指的是影響他人并抵制他人影響自己的一種能力 權力是建立在對有價值資源的控制的基礎上 擁有權力的人未必就擁有人們渴望得到的資源,只要擁有控制人們獲得這些資源的能力就足夠 只有在他人想要得到某些資源的情況下,個體才能從控制的資源上得到權力 較少興趣原則-在伴侶關系中,對繼續和維持親密關系缺乏興趣的一方在伴侶關系中擁有更多的權力 相互依賴理論的權力觀需要說明 相互依賴理論識別出兩種寬泛的權力類型 個體的權力形式稱為命運控制-個體獨裁地決定伴侶所得到關系結果成敗 行為控制:個體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鼓勵對方朝著理想方向改變 資源的類型-六中權力基礎-獎賞權力、強迫權利、合理權力、參照權力、專家權力、信息權力 男女兩性和資源的控制 男性和女性面臨相對資源的差異 社會規范支持并維持男性的支配地位 權力的過程 語言 男性打斷女性伙伴談話的次數高于女性打斷男性談話次數 果斷自信的女性對其他女性有影響力,但對男性卻不怎么有影響力 非言語行為 快速而流利的言語、適度的眼睛接觸、善意的姿態和謙虛的手勢-男性采用有說服力 女性對女性使用權威性的行為可以,但對男性很少成功 非言語的敏感性 女性對非言語溝通的解碼比男性更準確 個體非言語的敏感性還與他/她的權力大小有關 權力的風格 伴侶們有時明確地請求他們所要的事物,提出明確無誤的要求-直接策略 人們追求目標時與伴侶互動的程度 雙邊策略 單邊策略 權力的結果 權力被分享時雙方都是贏家 權力的兩面性 忠誠、幸福的愛人常常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使他們的伴侶獲益,從而提升他們的親密關系 陰暗的一面:陰暗中的大部分男人控制欲強、剛愎自用,其伴侶通常不幸福 親密關系中的暴力 暴力的普遍性 伴侶暴力的種類 情境性伴侶暴力(Scv):從失去控制的劇烈沖突中爆發 親密恐嚇(It):伴侶一方把暴力作為控制和壓迫另一方的工具 暴力抵抗:伴侶有力地對親密恐嚇進行反擊 伴侶暴力的性別差異 暴力的相關因素 情境性伴侶暴力 路徑始于引起伴侶一方或雙方爭吵或憤怒的激發因素 個體不安時,促動因素開始 抑制因素(對自己伴侶的忠誠)越小,自發的暴力越可能發生 親密思嚇 暴力的根本原因 受害者不離開的原因 她們并不認為離開對他們更有好處 她們對親密關系并不太依賴,但害怕發生更為嚴重的暴力 有些人是不理想離開 第十三章 親密關系的解體和消亡 親密關系的解體與消亡 離婚率的變化 離婚的普遍性 離婚率增加的原因 我們渴望從婚姻中得到更多,對婚姻持有更高的期望 上班的女性在經濟上更為自由,有更多的機會接近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侶 興起的個人主義和社會流動性使我們與阻礙離婚的社區規范聯更少 較低的性別比率增加了青少年率并且損害了男性對伴侶的忠誠 新制定的法律使的離婚更為大眾接受,離婚的程序也更容易 隨意的同居消弱了婚姻的忠誠 離婚家庭的孩子他們長大后更可能離婚 離婚的征兆 障礙模型 吸引力 個體擁有的替代選擇 親密關系周圍存在許多障礙 脆弱-應激-適應模型 某些人進入婚姻時就帶有持續的脆弱 偶爾的壓力時間:應激事件 適應過程-婚姻質量-婚姻穩定性 親密關系適應過(Pair)程項目結果 婚姻結束原因 持續的脆弱:婚前帶入婚姻的問題 突現的危難:最終毀滅伴侶的問題行為始于結婚之后 幻滅模型:對婚姻有不切實際的樂觀 結論 浪漫愛情變化的規模和速度能最好滴預測夫妻是否會離婚 夫妻們帶入婚姻的問題決定了發生離婚的快慢 婚姻早期歲月(Eym)項目結果 泰瑞·奧布琪和約瑟夫·威若夫主持 貧窮和缺乏教育可能把任何夫妻置于離婚的風險中 個體對自己婚姻問題的知覺 文化規范和其他變量 無過錯離婚法、性別比率和影響教育和經濟機會的其實都是文化背景支持或損害婚姻的示例 關系背景指伴侶們通過對彼此的知覺和相互作用締造的親密環境是第三個影響因素 特定的離婚信號 研究面臨的挑戰 有些研究把分居和離婚視為同樣的婚姻結果 研究離婚的被試樣本只有極少部分是多樣化的樣本 分手 與婚前伴侶的分手——直接和間接、指向他人和指向自己、個體的不滿逐漸或突然發作、獨自或共同結束親密關系 的愿望、個體退出親密關系時的迅速或拖延特征、是否出現修復關系的企圖 離婚的階段 史蒂夫達克 最初的個人階段,伴侶一方變得不滿意; 雙人階段,不幸福的伴侶表露他/她的不滿; 協商、對峙或者嘗試順應; 社交階段開始,伴侶公開宣揚 他們的苦惱; 善后階段開始,伴侶通過認知加工克服他們的失敗,并丟棄過去的伴侶關系。 分手的后果 解體后的關系 曾經的愛人一般會繼續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至少一段時間里是如此 大多數情況系,在沒有前伴侶的情況下, 最終繼續我們的生活 克服消極情緒 分手對我們的傷害通常沒有我們相像的那般嚴重 離婚不同于戀人分手 適應 耗費數年來適應,大多數人都能恢復到從前 社交圈子-變小,幾近一半 經濟資源-收入降低 前配偶之間的關系-暴躁的仇敵、憤怒的同伴、合作的同事、完美的朋友 父母離異的孩子 離婚后低水平的沖突能促進兒童的幸福 第十四章 親密關系的維持和修復 親密關系的維持和修復 親密關系的維持和提升 保持忠誠 認知維持機制 他們不再把自己視為單獨的個體,而是視為包括他們河壩率在內的更大整體的一部分 忠誠的伴侶會以積極錯覺來考慮彼此,彼此理想化并盡可能以最好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親密關系 忠誠的伴侶對情敵的評價不如他人認為的稱心如意 貶低效應:欣賞那些沒有威脅的人物,而貶低能實際損害他們愛情關系的人 行為維持機制 順應現象:指伴侶一方控制沖動,避免以類似方式對另一方的挑釁反應 建設性反應 欣賞你的伴侶,表達你的感激 玩樂 忠于伴侶關系的人在伴侶背叛之后更有可能寬恕對方 保持滿足 積極性、開放、保證、共有社交網絡、分擔任務、共同活動、支持、沖突管理、回避、幽默 修復關系 自我實踐 預防行維持 婚姻治療 行為的方法 夫妻行為認知治療:試圖改變伴侶們思考和評價他們伴侶關系的各個方面 夫妻行為整合治療:試圖鼓勵更理想的行為,又交到伴侶們寬容地接納他們改變不了的脾性不合 愛情日:以他們各自理想的行為來回報伴侶的積極行為 情緒中心的治療 頓悟導向的治療 婚姻治療的共同特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妮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