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omo 的源起原文:flomo weekly vol.000 - flomo 浮墨筆記的源起 (opens new window) 一分鐘有多少念頭?在一次騎車的時候,15 分鐘內我大概捕捉到了 20 多個想法。但過了一天,這些有趣的想法都消失不見了;每天,我都會閱讀大概十幾篇文章,將其中有價值的收藏,但一星期過后,似乎什么都想不起來了;興沖沖的開了公眾號,參加培訓營,希望能提高寫作能力,但是面對空白的文檔,還是一籌莫展。 別擔心,這種困惑不是你一個人。 # flomo 是什么flomo 是我和好友 lightory (opens new window) 兩個人一起創造的一款「思維工具」,主要目的是幫助你「記錄想法的川流」。目前支持 iOS 、Android、網頁,可以跨平臺多端使用,也可以綁定微信服務號輸入。 用接地氣的話翻譯一下就是,flomo 是一個只給自己看的微博,或者說是一個加強版的文件傳輸助手。像是一個對話框一樣,腦海中蹦出什么想法,只需要丟進去就可以了。 其實稍微留心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多數人沒有記錄想法的習慣。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而是今日的工具和方法,都進入了一個誤區。或者在聚焦如何設計更好的「寫作體驗」,或者設計更豐富的「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 而大多數筆記產品都忘了,能成為作家的人少之又少,而需要思考的人卻越來越多。相比如何組織知識和寫出文章,我們更缺乏的是更多的記錄,以及更多有效的思考。 # flomo 的起源我是 Notion 的忠實用戶,很驚嘆于 Notion 背后的故事。他們的初心和愿景,讓我作為一個古典產品經理感到汗顏。所以在他們的愿景的驅使下,不但經營了一個基于 Notion 比較龐大的共享數據庫「產品沉思錄」,也給 Notion 帶來了超過 200 位用戶的新增。 但在日常推薦 Notion 給好友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很強烈的挫敗感 —— 這個工具到底該怎么用?比印象筆記好在哪里?block 是什么?database 又是什么?無論是之前寫的《P.A.R.A 方法》也好,還是《何謂漸進式筆記》也罷,大家都會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第二天卻依舊重復昨日的習慣。 麥克盧漢說:我們塑造了工具,爾后工具也在塑造我們 作為一個十年產品汪的直覺,我開始靜下心觀察身邊的同事,究竟是什么工具塑造了他們今日的行為?通過觀察其實讓我還挺意外的 —— 除了產品經理和開發,可能會嘗試一下下 Notion,更多的還是印象筆記或sublime等本地工具;而運營客服部門的同學,用有道云筆記的比印象筆記稍微多一點。更多的人會直接用電腦的備忘錄和記事本,更讓我意外的是,居然很多人會開個小號發給自己,以及發給文件傳輸助手。 但幾乎沒有人不用數字化記錄工具。 進一步調查他們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用這些工具的時候都很少分類,而且極少有完整的文檔,標題基本上就是日期或者隨手寫了個什么。極少數人有整理歸檔的需求,每次問個東西要么是搜索,要么按照時間軸向前追溯。只有公司要求的文檔格式,才稍微會記錄一些。 通過這些觀察,我們漸漸得出一些觀點:
但到這里為止我們也沒有輕易出手,而是在思考。什么樣的工具形態能讓大多數人輸入無壓力,記錄更頻繁。 slack(或者說文件傳輸助手)的形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畢竟聊天應該是最沒有壓力的一種輸入方式了。我們進行了兩周的實驗,只用slack的頻道和Thread來記錄想法和收集信息,發現雖然整理起來沒有那么方便(后續還是在notion輸出的文章),但明顯記下來的東西變多了。 # flomo 的理念有了對用戶需求的定性和定量調查,但還不夠。因為對于思維工具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做出來一堆功能,而是去思考產品背后的理念和哲學是什么。其實 flomo 的理念也并非原創,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結合今日現狀進行新的抽象和歸納。在這里著重介紹兩位對我們產品設計有巨大影響的前輩。 # 尼克拉斯 · 盧曼:關于尼克拉斯 · 盧曼的卡片盒記事法在少數派已經有很多文章了,在這里就不多贅述。研究盧曼對我來說不僅是學習一種新的筆記方法,而是去學習他對問題的思考方式,對一些慣性的觀念進行了重新的審視。 **寫作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思考發生的媒介。**寫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思維能力,因為它迫使你從更深的層次去閱讀。就像學游泳一樣,你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而不僅僅是通過在紙面上的學習。 **沒有人會從零開始一件事情。**關于創造力最坑爹神話之一就是它從無到有發生的。空白的頁面、白色的畫布、空蕩蕩的舞臺 —— 我們最浪漫、最普遍的藝術主題似乎在暗示,“從零開始”是創造力的本質。但正確的方法是,在你選擇你要寫的東西之前,你必須下功夫研究并積累。 **收藏往往沒有作用。**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陷入「收藏者謬誤」,感覺收藏就是學習到,但實際上「知曉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運(而非加工),途中沒有增加任何知識。 **為什么分類不重要。**我們的大腦不會按照分類來工作,至少一開始不會。當知識增長時,我們所知道的事物網絡就會有機地生長(而非搭建了某種結構,更像是植物。而非建筑物)信息被個人主觀的理解,貼上標簽建立連接,成為知識。每個人的體系都不一樣,所以一定是個性化的,不斷生長的。傳統的分類無法滿足這種生長的狀態。 # Andy Matuschak:用全棧工程師定義 Andy Matuschak 似乎已經不夠,他曾經在 Apple 參與 iOS 系統的建造,爾后在可汗學院領導研發工作,他經常游走于學術界和硅谷之間。 「EvergreenNote」是 Andy 的工作筆記 —— 類似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每個「EvergreenNote」像是一張卡片,但是以一種很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但重要的不是 Andy 工作筆記的形式,而是他提出的問題和筆記建議: **知識工作者如何刻意練習?**運動員和音樂家比知識工作者更嚴格的追求基本技能的精湛技藝。但是知識工作者對磨煉基本功并不認真,閱讀隨意,筆記隨便,無法隨著時間推移來積累,而且往往是臨時性的實踐。知識工作很少涉及刻意實踐,典型的工作環境很少有刻意訓練的環境,就像是玩游戲來鍛煉身體一樣。EvergreenNote 可以當做知識工作的基本單位,即每天記錄了多少單位的筆記。 更好的記筆記”沒有抓住要點;重要的是“更好的思考”。絕大多數的寫作都集中在一些所謂“生活整理”式的框架上,專注于回答這樣的問題: “我應該如何組織我的筆記? ”“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日記? ”……這些問題集中在錯誤的事情上。我們的目標不是做筆記,而是有效地思考。 洞察力的飛躍取決于在這些主題上積累了大量的先前思考。有時候,這種積累完全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但這有助于我們設計我們的外部認知系統,使我們的日常思考能夠積累 為何要把讀到的寫下來?積累標簽、保存 pdf 文件和制作書簽看起來像是一種進步,但是我們系統地高估了它的價值。理解需要努力的投入。你不太可能從一個文件夾中得到太多的理解。我們收集素材是因為它很容易,也因為它消除了我們再也找不到我們要找的東西的焦慮。但實際上,我們往往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把重要的材料埋在數以噸計的次要物質中,我們只是“不想失去”這種觀念與知識工作應該積累的觀念形成對比。 除此之外,陽志平老師、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以及 fonter 的《Notion 的支撐者 (opens new window)》都對我們設計產品有莫大的啟發。 # 從理念到設計基于上述調查和前輩們的觀點,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記錄想法,而非整理文檔。所以我們把整個產品分為兩個大階段 —— 也許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
目前我們只是達到了第一階段,所以就針對這部分的思考進一步展開分析。 # 降低用戶的輸入摩擦讓用戶能盡量多的無壓力的記錄下來自己的想法。但不鼓勵收藏和導入,因為這樣本質上還是知識的搬運工。
# 提高用戶的輸入動機量化用戶的輸入反饋,讓用戶能感知到自己記錄后帶來的價值。但不會做分享或簽到激勵,扭曲用戶的動機。
所以許多用戶反饋我們不支持 Markdown 語法,不能修改字體和顏色,不能一鍵收藏的原因,便在上面的思考里面了。 # flomo 的未來在上周的 flomo weekly 上,我寫到 flomo 的愿景: 我們敬佩 Notion 背后的初心,但我們不打算拷貝 Notion 的功能做成 All in one;我們也贊嘆 RoamResearch 信息架構之精妙,但我們也不打算借鑒 Roam 的雙向鏈接;我們感慨石墨背后編輯器的耗費的精力,但我們不打算成為另一個文檔編輯器;當資本和創業者都在關注企業協同的時候,我們選擇關注個體。 我們只是樸素的關注著你,未來一年,未來三年,未來五年的你。 當你需要復盤和回顧自己的時候,希望能在 flomo 里面找到過去的自己。而不是把他們丟在公司的 wiki 或者企業 IM 的聊天記錄里。 我們不僅關心你的過去,還關心你的未來。 想象一下,當我們擁有了成百上千的 MEMO,根據你的需要攤開在一張空白的桌面上,根據你的需要自動排列和組合,然后圍繞一個主題合并成一篇文章,歸檔輸出。這樣你就再也不用擔心思維的枯竭,而許多丟失的創造力,也能因此尋回。 我們在路上了,歡迎加入我們,同路人。 |
|
來自: 昵稱27492377 > 《發展歷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