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元官 六月的南京,熱鬧的很。步入蒼松翠柏環抱的中山陵,卻是風聲颯然,涼爽宜人。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坐北朝南,前可平展平川,后則依偎青嶂,大氣凜然。三百余級潔白的花崗巖石階和近一華里長的水泥甬路,遠遠望去,莊嚴、肅穆、巍峨! 由陵前廣場拾階而上,入口處是沖天而立的石牌坊。牌坊正橫楣上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二字,這就是博愛坊。 過了博愛坊,便是一條長長的路,路的兩邊對稱植著綠化帶,是黃、白、紅、藍、綠五種顏色組成各種圖案。綠化帶中還有雪松和翠柏,高大挺拔,氣勢蒼勁。凌霄花像一團團烈火纏繞雪松,雪松就像一舉舉火炬。 行于這蒼松翠柏間,對孫中山先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路的盡頭是中山陵的正門,陵門前有一片很大的平臺,平臺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象征性的衛士室。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洞,每個門洞都裝有一對鏤花銅門,典雅大方。 陵門為長方形,全部用花崗巖砌成,屋頂單檐走勢,上覆蓋藍色的琉璃瓦,古香古色,情意深遠。 陵門正中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金閃閃的大字,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這四個字無不包含孫中山先生一顆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赤誠之心。 “天下為公”座何解釋?許多人理解為大公無私的意思。其實不然,“天下為公”是出自《禮記·禮遠》一古句,其意是指:天下君王不為一家私有。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帝王都把天下視為私有財產,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正是結束這種天下為私的不合理結構。 孫中山先生倡導“天下為公”自己首先身體力行,以國民公仆為己任。后人贊先生:先生革命數十年,無養育之私財,無自圖便利之私意,無私怨,無私仇,無私人,政治家能先生者,非但中國古今,即西洋諸國恐無其匹。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注釋。 陵門過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碑亭中豎立一高達八米之余的石碑,碑上只刻有兩行鎏金大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先生于此。字為顏書,遒勁有力,是出自譚延凱的手筆。孫中山先生是黨葬,他在國民黨中的職位是總理,因而這石碑上只有這簡單的幾字。為此,我生出許多感慨:先生置身革命數十年,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卻落下如此一塊石碑,可敬可嘆!感慨之余,便往深思:先生的生平業績和思想,不是一兩篇墓志銘所能概括定論的……石碑的頂端,正反兩面各雕一枚中國國民黨黨徽。 沿碑亭再往上行步,坡勢顯然加高,只見層層石階之上,巍然聳立著雄偉壯觀的中山陵祭堂。 步到此處,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驟然肅穆!從碑亭到祭堂還有八段臺階,每段臺階都有一個寬敞的平臺,第五層平臺上有一對紫銅鼎,上面刻有“奉安大典”四個篆字。鼎上還留下日本侵略者進攻南京時炮彈擊穿的洞孔,它是歷史的見證! 石階盡頭是十層平臺,這是中山陵的最后一層平臺,也是陵墓的最高處。站立之上,回首眺望,那綿延起伏的江南丘陵,白練如帶的秦淮河川,七色生輝的陵園景色,熙熙攘攘地謁陵游人,無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豪氣滿懷。倘若向下回望,碑亭那一條條的石階,此時成了一片片平臺。這一奇幻,就是中山陵的一景觀:上看一條條,下看一片片。 俯瞰中山陵,呈警鐘形,設計者寓意給人以示警鐘長鳴。發人深思之感!正迎合孫中山先生臨終遺囑中說: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 祭堂是中山陵主建筑物,它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宮殿式建筑,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 中山陵所有建筑都是白墻藍瓦,似藍天白云,如大海揚起的碧波。 祭堂正面開有三個拱門,也是中門大兩邊略小,門上都裝有鏤空花格紫銅門,門楣上方從東往西雕刻有“民生、民權、民主”六個陽篆字,是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門的上下檐間,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的金額。 祭堂頂部用馬賽克鑲嵌,四壁上半部貼水磨石,下半部嵌黑色大理石,東西兩側的影壁上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孫中山先生的石雕座像,它高近五米。 雕像的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沉思,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望著先生凝視前方那深邃的眼神,令人頓悟:先生是告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則需努力…… 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為救民眾于倒懸,放棄了行醫的舒適生活,毅然專事革命。他本有機會發財,卻視錢財如糞土;他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卻甘愿流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已經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卻視富貴如云煙,為了天下大同,為了天下民眾,為了早日推翻封建王朝,他毅然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他心中裝得是人民,是祖國、是中華民族的興衰。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權力威力。權力威力總有過期的一天,人格魅力卻是千秋永存! 可笑,那些置民族大同而不顧,分裂祖國的小丑有何臉面謁釋孫中山先生?羞自居三民主義信徒! 壹點號 周政文學專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