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獅山村和貴州和仁
獅山村位于離遵義市城區50公里的綏陽縣,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小山村,區縣重點扶貧村。全村6700多人。主要農作物以水稻、油菜以及辣椒為主,因綏陽縣屬于“全國辣椒之鄉”,辣椒種植屬于主要經濟作物,2010年全村人均年純收入約2350元。
08年之前,村里將近一半的青壯年都在外打工,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大量村民返鄉,如何創業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就在這個時候,貴州和仁鄉村發展研究院也受邀來到獅山村做培訓。
貴州和仁鄉村發展研究院是一家貴州本地的NGO組織,主要受香港樂施會贊助,在貴州開展三農與扶貧方面的活動。07年成立之后,活躍至13年。可能因贊助方還有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rivate Enterprise及美國福特基金會,最近公開信息不多。
01
脆弱的產業
當時和仁在村里組織了很多培訓和討論,村民在一起商量后就決定成立生產小組,但由于技術和氣候的原因沒能堅持下來。之后村民受到永濟和南塘農民合作社的啟發,決定成立合作社,聯合周邊幾個村莊共同發展養鵝產業,并投資建立了孵化場。
和仁在當地的工作是從支持返鄉農民集體創業入手,逐步涉及村莊的公共事務和文化建設。不同于一般NGO在講述時往往側重于介紹機構做了什么,或強調機構的使命和價值觀,和仁負責人萬濤的講述,更象是一個觀察者在客觀地描述一個鄉村發生的變化。
第一年效益不錯,合作社有了經濟基礎,在村里辦了不少活動,如春節期間組織運動會、聯歡會,支持婦女成立文藝隊,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珠三角探訪在外打工的工友等。但第二年因為貴陽遭遇大面積零凍,青飼料短缺,社員擔心虧損提前將蛋鵝以肉鵝出售了,以致后來合作社收不上鵝蛋導致嚴重虧損,村民合作的信心大受打擊,村莊的活動也沒法開展。
在和仁的協助下,村民調整了思路,有的村莊開始搞,慢慢有所起色。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外部資本也在村里開展了不同的創業項目,同樣遇到很多問題。
02
放棄“經濟建設”為中心
一系列的創業失敗和挫折,促使和仁與村民開始反思單純做產業是不是有問題,以前雖然也提供了一些公共服務,但關注點還是經濟,能否調整一下順序,從村莊生活的角度出發?除了經濟,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都是與村莊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需要村民的合作。
于是在反復的討論中,就有了村民之家的構想。從和仁牽頭做,到村民逐漸參與進來共同建設,村民之家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和公共的平臺,吸引了不同年齡階層的村民:婦女來跳舞,孩子來玩耍,年輕人來打臺球,老人來聊天喝茶看電視,人人都很開心,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熱心的村民成立了志愿者小組,制定了議事機制,將村民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充滿生機。
志愿者小組成立之后又逐步開始關注村莊公共事務,在后來的抗旱、協調征地的過程中,志愿者小組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當村民合作起來開始介入村莊公共事務,則不可避免面對與政府的博弈。尤其自2010年機場高速路修成,獅山村已成為政府遵義空港新城規劃中的一部分,由政府和資本聯手推動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不可避免,村莊該如何應對也成了村民議事的重要內容。
03
生活的啟示
從以經濟為中心轉到以生活為中心的建設,和仁開始思考,傳統文化對社區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重建社區認同,如何克服外部機構與社區之間的價值沖突,如何以社區的價值規范為基礎形成行動共識。這些有時候遠遠比產業更重要,因為只有處理好這些關系,經濟發展的土壤才厚實,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產業才不至于那么脆弱。
獅山鎮“村民之家”不管是從村民自組織還是政府管理組織角度看,都是成功的。綏陽也隨即將這一模式推廣開來,從2017年開始陸續開始在各個村莊建設“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到2019年已經是一年建設30個了。
04
獅山村的現代化
有了這樣的基礎,獅山鎮成功吸引了企業和項目進入。浙江人方美琴,多年以來一直在綏陽縣開辦養豬場,養豬事業成功后,她來到獅山村,流轉1900畝土地,成立了光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吊瓜。同時將土地流轉出的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綏陽縣惠民吊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會員達到50多人,最終爭取道路“市長菜籃子工程”項目。
2020年,綏陽縣首個供港澳蔬菜基地也在獅山村建立起來了,占地1078畝,由綏陽縣新未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建,年產量達到1200噸。
整個獅山村的耕地也就4700畝,有了這兩個項目,是不是可以說獅山村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