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職場智慧:實在可惜,唐憲宗挽狂瀾為大唐續命,卻被身為清官名臣的兄弟敗壞 ![]()
唐憲宗李純(778-820),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從805年到820年,共在位15年,唐憲宗李純算是大唐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節衣縮食,將所有開支都用到削藩之中,在宰相杜黃裳和裴度支持下,平西川劉辟主江東李锜,使魏博田弘正歸順,再平淮西吳元濟,819收復淄青十二州,結束唐代宗所形成的藩鎮跋扈局面,開創元和中興,如果唐憲宗晚年能保持謙虛謹慎作風,或許他會給我們呈現一個強盛偉大的大唐。 但很遺憾,唐憲宗晚年有些驕傲,親信奸佞,最終被宦官害死。 唐憲宗兒子唐穆宗即位后只知享樂,又用人不當,僅僅兩年時間,821年河朔三鎮復叛,積重難返的大唐從此進入不可逆的腐朽與衰敗,讓人扼腕嘆息。 敗壞唐憲宗大好局面的正是號稱清官名臣的崔植和他的兄弟崔倰。 崔植(772-829年) ,出身崔氏名門,從小過繼給曾任宰相的伯父崔祐甫,崔植博覽經史,清正廉潔,有不少讜言直音,820年唐穆宗即位,崔植被任命為宰相,821年在處理藩鎮事件中失策,被罷相。 簡單說下唐憲宗元和中興大好局面下的藩鎮情況。 唐朝藩鎮問題最嚴重的是河朔三鎮,即盧龍、成德和魏博三鎮,這三鎮長達六十年抱團對抗朝廷。 812年田弘正踩著幼小侄子田懷諫接手魏博后歸順朝廷,打破了這一局面。 818年在朝廷強大壓力下成德的王承宗謝罪獻地,820年王承元接手成德歸順朝廷。 821年迫于形勢盧龍的劉總歸順朝廷,并給出具體建議讓朝廷很好對盧龍進行控制。 劉總計劃是將龐大的盧龍一分為三,便于控制,他建議由張弘靖出任幽、涿、營節度使;建議由薛平為平、薊、媯、檀節度使;建議由盧士玫為瀛、莫觀察使;劉總策略第二部分就是將盧龍地頭蛇朱克融等人送到京城,一是可以減少這些對朝廷接管盧龍阻力,二是如果朝廷給予這些人高官來安慰,也讓對削藩有疑慮受到利益損壞的人看到光明與希望。 劉總的建議非常具體,也具有可行性,如果朝廷能接受讓盧龍一分為三并考慮好人選,必將結束藩鎮割據局面。 很悲催,只知玩樂的穆宗和宰相崔植、杜元穎沒有深謀遠慮的才能,他們的錯誤做法讓一手好牌打得稀里嘩啦。 一是任命盧士玫為瀛、莫觀察使,將其他地方讓張弘靖統管。 二是對劉總送京城的朱克融愛理不理,朱克融這一千多人窮得象乞丐,天天求這個求那個,受盡了白眼與鄙視。 三是調任魏博的田弘正任成德節度使,由李愬接任魏博節度使。 這里面的幾個人挺好玩,張弘靖做過宰相,是貴公子出身,一點也吃不了苦,他張羅打傘,任由老百姓暴曬來等他,張弘靖在任只知奢侈享樂,他把政事委任給韋雍和張宗厚等人,這些人也飛揚跋扈,剛到盧龍就把安祿山墓給刨了,還肆意辱罵盧龍士兵,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他們罵人話中,短短幾個月張弘靖民心盡失。 張弘靖最失策的是他居然召回了在京城的盧龍地頭蛇朱克融等人,這幫人一回到盧龍,如同龍回大海,該報仇的報仇,該報怨的報怨,很快張弘靖就失去對盧龍控制,朱克融囚禁了張弘靖,帶著盧龍走上反叛朝廷。 本來田弘正在魏博能實現朝廷對魏博的牢牢控制,但崔植他們骨子里可能對藩鎮不放心,想讓田弘正挪挪窩,就讓魏博的田弘正去接手成德,便于讓朝廷最放心的李愬來接手魏博。 這個想法本來也沒啥,但在具體執行上錯得太離譜。 田弘正和成德都打成仇人了,而且朝廷還不允許田弘正帶自己二千親兵隨任,田弘正多次向崔倰請求,崔倰楞是不同意,結果這二千親兵剛調離成德,孤身一人的田弘正就被成德王廷湊組織的亂兵殺害,朝廷也丟了成德。 崔倰是田弘正被殺,成德失去控制的始作俑者。 這個崔倰是宰相崔植堂兄弟,他自己非常清廉,對任何貪污也是嫉惡如仇,為人非常偏激,仗著崔植為相,眼高于頂,說一不二,他當時管著供應物資,就是死活不同意田弘正支付二千親兵的糧餉,這估計也是崔植的意思。 四是在形勢逆轉之際,821年朝廷試圖用田弘正兒子田布接替病重的李愬,結果田布因忠于朝廷被史憲誠亂兵所殺。 從此,河朔三鎮全面失去控制,唐憲宗創造的大好局面,就是崔植錯誤政策中很快喪失。 崔植兄弟都是清官,但都只知掉書袋子,并不會活學活用,只會生搬硬套,也沒有經國遠謀之才能,這樣的清官危害可能會更大。唐太宗曾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崔植兄弟和張弘靖讓我們看到了錯誤用人會給事業帶來多么大的危害,值得我們警醒與借鑒。 行走在歷史的百草園,處處洋溢著沁人的芬芳,采擷一朵,與朋友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