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宋韻禪意 日本著名漢學家、茶學家布目潮沨先生在《中國茶文化在日本》一文明確指出,中國的飲茶文化最遲于9世紀上半葉就傳到了日本,遣唐的學問僧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空海和最澄和尚都是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呂的隨行,在唐期間廣學佛法、吟詩唱和,均有不俗的漢文化修養,對佛教的東渡、漢學的傳播都起到過重要作用。 日本飲茶史上,茶飲最初僅限于日本貴族階層內部流行,并曾一度衰退。12世紀末,榮西禪師(1141—1215)從中國帶茶籽、茶種返回日本,種植茶樹,逐漸復興了飲茶習俗,廣及佛寺、武士階層。榮西是日本茶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后人推崇為“日本茶祖”,在來華僧人中他是最杰出的一位。榮西曾兩度入宋,潛心修習禪學,長期參禪習佛的生活也滋養了他對中國宋代茶文化的精深體悟。 在他臨終前才最終定稿的《吃茶養生記》是一本盛贊茶德的漢文書稿,也是日本已知最早的有關茶事的著作,被稱作“日本的《茶經》”——由此也可見陸羽《茶經》在日本的影響力。該書從禪修與延壽的角度,大力提倡飲茶,書中開篇便寫道:“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亦嗜愛矣,古今奇特仙藥,不可不摘也。”以“仙藥”和“妙術”譽之,榮西對茶的嗜好與推崇可見一斑。 榮西來華期間正是我國茶文化發展鼎盛的南宋,《吃茶養生記》記載了這一時期流傳于江浙一帶的飲茶方式:“極熱湯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隨意,但湯少好,其又隨意,殊以濃為美。”這顯然與唐代陸羽時代的飲茶有所不同了,榮西這里說的“方寸匙”舀取的是什么呢?這就要從他傳入日本的南宋新茶法說起了。由于此前的飲茶法需要將茶青采來蒸熟、搗爛成餅、烘干收藏,飲用時,再把茶餅烤軟、碾碎、煎煮,著實有些費時費力。到了南宋,榮西傳到日本的飲法則簡單得多:當下采摘制作、散葉保存,飲用時磨成粉,直接點飲。整個過程保留了茶的鮮度,末茶點服,直接進入體內,也能夠更充分吸收茶青。榮西在《吃茶養生記》中說到的,方寸小匙大概兩三匙,舀取的正是被碾磨成粉狀的末茶。 這種點茶之法受到日本人的歡迎,時至今日,日本茶人依然在改良后沿用著宋代末茶的點飲之法。整個備茶的過程稱為“點茶”,即將粉末狀的茶舀取入茶碗,在碗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快速有力地上下前后攪動,直至茶湯表層形成黏稠細密的泡沫,即可吸飲。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當代日本茶人所喝的抹茶,茶沫多為鮮綠色。與之不同,中國的宋代茶人,崇尚“茶色白,宜黑盞”“茶色貴白”(蔡襄《茶錄》)。這非常直觀地體現了日本茶文化對中國茶文化的吸收與改造。長期以來,日本茶人們試圖保留茶葉本身的自然之色,并視其為至純至美的生命與精神。 在13世紀初期,掌控鐮倉幕府實權的北條家族十分仰慕中國杭州的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增派大量僧人前往徑山求取禪理。宋代的徑山寺為“五山十剎之首”,具有很高的地位。《徑山史志》載,“徑山古剎的開山祖師法欽鐘茶,初為供佛,后至請客。請客飲茶還有專門儀式和茶具,名曰'茶宴’。”徑山的禪堂茶禮規制嚴謹、法式嚴格。南宋的禪寺茶禮在元代《敕修百丈清規》中有完整記載,這是我國宋元時期禪堂茶禮的最高總結,也是徑山茶禮的重要歷史佐證。 以徑山茶宴為代表的宋代禪堂茶禮的移植東渡,與“圣一國師”圓爾辨圓(1202—1280)有直接的關系。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34歲的圓爾辨圓前往徑山寺巡禮求法,其間掌握了徑山的種茶、制茶與茶禮之事,返回日本時帶去了徑山茶種,栽種于靜岡的故鄉小村。與徑山茶種同時被帶回的還有一冊《禪院清規》。在傳法過程中,圓爾辨圓效仿宋代的禪院清規,結合日本實際,制定了《東福寺清規》。文中明確規定,從徑山寺習得的飲茶規式必須一應遵行,永遠不可偏廢,其中自然包括禪寺的茶宴儀式。直至今日,日本東福寺依然會在每年圓爾辨圓忌日當天舉行“方丈齋筵”,保留著徑山寺茶禮的影子。 唐宋期間,另一個推動日本茶文化發展的直接要素是中國茶書的流傳,其影響歷久彌堅。例如陸羽的《茶經》一書,就為日本茶道這一綜合文化藝術形式勾勒了具體可行的內容基礎。以茶具來說,陸羽在“四之器”中細數了二十四種不同茶具的質料、尺寸、用途等。我們會發現,這些器物的使用也幾乎全對應在今天日本煎茶道的實踐中。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江戶時期,酒井忠恒編的《煎茶圖式》和東園編的《清風·煎茶要覽》兩冊書介紹了從唐代引入的煎茶道具(風爐、茶罐、茶碗)與煎茶歷史。細看書稿內頁插圖可知,煎茶茶具悉數以唐制為標準,日本茶人細致描摹了唐茶具的外形與規制,并以文字簡要說明。今天日本煎茶道流派眾多,如小笠原流、松月流等,但行茶道之時,依然普遍使用著諸如都籃、風爐等流傳自中國唐代的茶具。 以唐代茶具為代表的“唐物”(指從唐代傳入的物品)曾是風靡日本的“中國制造”,一時風頭無兩,尤其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的推動下,一切日用品無不以“唐物”為高檔,深受宮廷貴族、武士中上層的青睞。在室町時代極其流行的“斗茶”活動一度成為擴大交際、炫耀“唐物”的聚會。“斗茶”又稱為“茗戰”,是宋代盛行的品評茶質優劣和茶技高下的活動,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無不熱衷于此。“斗茶”風尚傳入日本時,主要發生在武士階層,與宋代文人雅士們的斗茶場面有著明顯不同。(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講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