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雅魚被伍子胥派人送到了晉使的房間。 晉國使者一看是精心打扮后的雅魚,一臉橫肉抖動得失了分寸。 來人和晉使交代后便離開,這位油膩的晉使大叔,已經迫不及待地用他的大豬蹄掀起了雅魚的衣裙。 雅魚被晉使折騰了整整一晚。 ![]() 而另一邊,伍子胥也折磨了勾踐一個晚上! 勾踐戰敗后,自己和夫人到吳國當奴仆,給吳王喂馬。面對恭順隱忍的勾踐,吳王起了放他們回越國的心思。而伍子胥卻極力反對。 他認為,勾踐的恭順和消極,都是裝的,因為戰敗,他想要保命才這樣做的,一旦放虎歸山,那必將是后患無窮。 為了讓勾踐露出狼子野心,伍子胥不斷地使用激將法,企圖讓他暴露本性,然而,勾踐卻是一忍再忍。 ![]() 這天晚上,伍子胥派人接走勾踐的王后雅魚之后,便開始和勾踐“促膝長談”起來。 伍子胥說:“我從未見過你這樣的男人,自己妻子受辱,卻還能坐在這里看書,哪怕是一個鄉野村夫,也應該懂得保護自己的妻兒才是!” 但是,不管伍子胥怎么說,勾踐只是拿著竹簡,不開口,不對視,完全當伍子胥是空氣。 沒辦法,伍子胥只好打道回府。 伍子胥一走,勾踐再也忍不住了,他將竹簡扯散,扔了一地。 長夜漫漫,他卻無法入睡,只能走到門邊,望著月亮,一個人默默地流淚。 一個亡國之君,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內心是多么地掙扎和無地自容啊! 這時的勾踐和多年后同樣戰敗被俘,無法保護自己愛人的南唐后主李煜應該是同病相憐的。 但是,他又是那么地不甘心,自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20多歲的年紀,失敗一次,就再也爬不起來了?不,他不但要爬起來,還要在仇人臉上踩上兩腳。 為此,他現在能做的,只有忍耐,再忍耐。 ![]() 這是電視劇《越王勾踐》中的劇情,老戲骨陳道明可以說將勾踐內心的矛盾與恨意都刻畫得入木三分。 電視劇的最后,當勾踐臥薪嘗膽,再戰吳國,凱旋歸來時,王后雅魚卻在宮中自盡。 勾踐抱著雅魚呆了三天三夜,最后下令,將整個宮殿掩埋,作為雅魚的陵墓。 然而,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其中總是會有一些夸張的情節,而真實的歷史,究竟又是怎么樣的呢? 吳越兩國的恩怨情仇吳越兩國,地界相鄰,基本上就是以錢塘江為界,以南為越國,以北為為吳國。 現在紹興還有個越城區,就是當年越國都城大越的所在地。 當年,文化傳播主要在中原地區流行,雖然東周比較亂,但是,大家打仗還是講道理的,一般也都要走夠流程,才兵對兵,將對將地打。 ![]() 可是,到吳越這邊,當時就屬于蠻荒之地,屬于野蠻人啊,他們打架也不管中原的那一套章法,拉起隊伍來,說干就干。 公元前497年,勾踐老爸剛掛,吳國就想趁火打劫一把,乘著越國國喪期,拉上人馬,就去和越國新即位的勾踐干架。
這在中原,是萬萬不可以的,這叫不講道義。 本來,吳國是信心滿滿,自己有備而來,拉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去攻打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兒,不是SO easy的事嗎? 所以,這一次,老吳王闔閭自己披掛上陣,御駕親征來了。 ![]() 兩軍對陣,不管是從士兵素質上還是數量上,吳國都更有優勢,老吳王樂樂呵呵地將自己的戰車開到了陣前,他要親自指揮這次戰爭,似乎勝利已經屬于吳國了。 然而,令吳國沒想到的是,吳國陰,在人家大喪期間上門打架,越過人更陰,不走尋常路! 兩軍對陣后,從越軍陣前,居然走來了一支身穿長袍,手拿短劍的幾百人隊伍。 這些人拖著腳步,慢悠悠地走到兩軍陣前,看著不像是來打仗的,倒像是來散步的。
原來,越軍的先鋒靈姑浮拉了一支特殊的隊伍。 他讓300死士排成三列,走到吳軍陣前,然后高呼著類似“越國必勝”之類的口號,齊刷刷地,拔劍自刎了! ![]() 這邊的吳軍完全看傻了,一開始都是抱著看熱鬧看笑話的態度去看這幫越人的,沒想到,畫風一轉,場面如此血腥。 加上越軍的主力部隊開始跟上,嚇得吳軍他們立馬掉頭。 可是,前面的人往回跑,后面的人還不知道什么情況呢,在一片混亂中,無數吳軍,被自己的同胞推翻,踩死了! 而老吳王闔閭也在這一次戰斗中光榮犧牲了! 至于怎么死的,《史記》說是被箭射殺;《左傳》中說是被前鋒砍掉大腳趾,失血過多。 總之,吳國懷著必勝的信心去,卻喜提了一場大敗仗!
![]() 而越國這邊,剛上臺的勾踐還沒準備好,就打贏了,突然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天選之人,天生就是做王的料啊! 所以,之后幾年,吳王夫差勵精圖治,不近女色,憋著勁準備一雪前恥; 而勾踐這邊確實縱情聲色,吃喝玩樂,快活無比。 很快,兩軍又開戰了!按照吳越交戰的常規模式,誰先動,誰就敗!這次,是勾踐先動的手。 ![]() 這時已經是三年后,勾踐聽說吳軍屯兵邊界,計劃攻打越國,一雪前恥,于是他決定搶先出兵,準備將吳軍直接打敗在家里。 范蠡勸勾踐不要去,人家就在家練個兵,你就打上門去,不道德啊,老天爺不會幫你。
但是,勾踐不聽,還沉浸在三年前輕輕松松搞掉老吳王的喜悅之中,點齊人馬,就朝吳越邊境開去了。 然而,這次吳軍有備而來,越軍根本不是對手,沒幾下,連越國最拿得出手的水軍也敗了! 勾踐和5000軍士逃回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圍住。 之后,勾踐派大夫種去求和,而夫差也答應了他們用臣服吳國來換取吳王收兵的請求。 ![]() 吳王王后入吳為奴王后雅魚究竟是何人? 電視劇中,越王王后名為雅魚,她和勾踐一起入吳,為了幫助勾踐早日回國,忍辱負重。 但是,在《史記》及以前的各種史書中,都沒有出現過雅魚的名字,甚至對于越王后的記錄,我們也只能在《吳越春秋》中尋到一點蹤跡。 ![]() 在《吳越春秋》中,對越王后的記載一共有四處。
![]() 從這幾次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越王后這個人:
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各種花色劇情,多數是明清時期的話本在歷史基礎上,進行加工后的產物。 這些東西,實際上就和《三國演義》一樣,可以街頭巷尾地流傳,但是不能做為考證歷史的一句。 在《吳越春秋》中記載,雅魚和勾踐在吳國同甘共苦,回國后,又幫助吳王一起,勤儉持家,最后完成“十年生聚”,再次出征,一舉拿下吳國,得以報仇雪恨。 ![]() 真實歷史的模樣然而,你以為這就是歷史真相?其實不然。 《吳越春秋》雖然成書較早,但這并不是一本嚴謹的歷史典籍,雖然其中記錄的一些比如吳國冶劍技術在后來出土的文物中也得以驗證,但觀其全書,這還是一本不太夸張的小說而已。 當然,即使《史記》中的記載,也是加入了作者感情的,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觀,但是,起碼我們還是要驗證一下里面東西的真實性吧! 其中,最大的一個爭議便在于,勾踐兵敗后,究竟有沒有帶著妻子一起入吳為仆。 勾踐到底有沒有入吳? 在吳軍收兵后,勾踐和他的妻子究竟有沒有入吳服務,這一段在各個史書中的記載不盡相同。 在《左傳》和《史記》中,都沒有提到勾踐入吳的事情。唯一記錄的只有《吳越春秋》。 ![]() 而在近年發掘的一部更早的斷代史竹簡——清華簡《越公其事》中,記錄的卻是,越王勾踐派人去求和,希望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送到吳國為吳王服務。
吳王夫差和自己的眾人商量后,接受了建議,而兩國最后,甚至連盟約都沒有簽訂。 所以,吳軍撤兵后,究竟勾踐有沒有送兒女過去,那也要打個很大的問號,更不要說勾踐自己去吳國做苦力了。 從成書年代來看,《越公其事》應該是最接近吳越爭霸這個時間段的,在記錄上,竹簡也運用的簡單地敘事記錄,應該是最為貼近真相的一段記錄了。 相比之后的《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個人覺得,《越公其事》中記錄的內容應該更加可信一些。 所以,綜合來看,勾踐很大可能是并沒有入吳,也沒有什么給吳王牽馬、嘗糞便這樣極大羞辱的事情。 那么如此一來,越王后在吳越爭霸的這段歷史中的作用和存在感就幾乎為零了啊,她是如何死的,對于這段歷史來說,似乎也沒有多少討論的價值了。 ![]() 后記每次寫到歷史上的這些女子,我都會無比感嘆,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女子要多么地優秀,才能在史書中,勉強留下一點點痕跡。 即使殺伐果斷如呂雉,賢惠大德如衛子夫,或者多才多藝如趙飛燕,等等,她們的存在感,也必須依托于男性。 許多女子,即使貴為公主,王后,也很難被記錄下名字。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社會,對于女性,真的是太友好了。 大家可以出來工作,可以創業,可以自己撫養孩子,可以不用依附于男人。 社會給了女性足夠的包容和尊重,讓我們有足夠的空間來完成自我成長! 回到問題上,從各類史書記載來看,越王勾踐的王后不僅不叫“雅魚”,還有可能從來沒有出過越國,并沒有入吳受辱。 所以,推測她因為在吳受辱,或者是見證勾踐受辱而不得不死這樣的說法就未必能站穩腳跟。 至于她究竟有沒有自殺,或者是如何走完自己一生的,我們只能等待更多的歷史資料來佐證。 電視劇的情節,也僅供大家消遣娛樂,切不可當真哈! 另外大家有什么別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吳越春秋》《左傳》《史記》《越公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