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它不到百年的時間,創造了可以說燦爛的文化和成就,它的文化和成就已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對元朝,這個由縱橫草原上的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我們還是應該多一些了解的。 說到大元朝,很多人都一臉茫然,除了締造黃金家族、打遍歐亞無敵手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孫子、建立大元朝的忽必烈,也就再說不出個啥來了。 也難怪,大元朝終其一朝,短短不到百年的國運,從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到1368年被朱元璋趕回大漠,只有98年的時間。 幸虧我們的語文課本里還收了一首馬致遠的《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讓我們知道除了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之外,中間還夾著一個元曲。元曲其實是散曲和雜劇的合稱,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就相當于在舞臺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到一出雜劇當中;而雜劇呢,就是元代的歌劇,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了昆劇和粵劇。 說起關漢卿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元雜劇的代表人物,一曲《竇娥冤》蕩氣回腸;前面說的馬致遠也是寫雜劇的高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邯鄲道省悟黃粱夢》《馬丹陽三度任風子》《江州司馬青衫淚》等,看看名字,就知道是寫給老百姓、演給老百姓的通俗文學,和雍容典雅的唐詩宋詞差別很大。 也難怪,元朝那時候,特別元初,沒有恢復科舉制度,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出路基本上沒有了,也只能寫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賺取生活費吧。 其實元朝的文化成就還是很大的,元朝有一個特點,它疆域廣大,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這種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這造就了元朝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比如元朝時期各族人民大融合,那時候,元朝廟堂之上,除蒙古貴族、漢人高官外,還有很多其他民族的人當官任職,行使權力,如色目人等,甚至出現過權臣擅政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國際化的王朝;在江湖之遠呢,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維吾兒人、阿速人、欽察人等,他們大多是在被蒙古人征服之后,隨軍來到中原而定居,也有一部分是西域、中亞的商人到內陸經商的。 回族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許多中亞細亞人原來信奉回教,到中原定居之后,接受了漢族的經濟、文化,雖然還保持著自己的信仰,但經濟生活和漢人已無太大差異了。 這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觀,比如北京很著名的白塔寺的白塔,那是尼泊爾人阿尼哥建造的,一種覆缽式的塔,在元之前中國沒有這種建筑樣式。忽必烈時期建造的元大都,更是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還有居庸關云臺上刻的梵文、藏文、畏吾爾文、蒙古文、漢文、西夏文六種文字,更是體現了元朝時文化的多樣性。 另外這些少數民族在醫藥、農業方面也都做出了貢獻,《瑞竹堂經驗方》《飲膳正要》等醫藥典籍就是元朝時少數民族學者整理匯編出來的;經濟作物棉花也是在元朝時大規模推廣。 我們都知道中國書法有“顏歐柳趙”之說,趙就是元朝時的趙孟頫,是書畫大家,但當時與趙齊名的還有一個人,叫康里巎巎,是蒙古人,巎巎是名字,康里是地名,大致就相當于現在的咸海以北的哈薩克一帶,此人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當然作為少數民族來說,長期和漢人相處,自然也會受到漢文化的熏陶,蒙古族的統治,其實就借鑒了很多漢人學者的建議,吸收了漢文化中的很多元素,比如蒙古人學了漢人的丁憂制,就是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原來蒙古族是沒有這個說法的。 元朝不僅在內部推動民族融合,更因為它的疆域廣闊,交通發達,在對外交往上也非常積極,是一個很開放的王朝,這和我們熟悉的明、清是大為不一樣的。 元朝時的陸路交通可達波斯、敘利亞、俄羅斯及歐洲;海路從泉州通波斯灣、印度和東南亞,上海以北的瀏河,就是當時出海的重要港口。 便利的交通,使得元朝對外商貿發達,為中外商旅提供了“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的優越環境。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本身受儒家的輕商思想影響就較少,他們比較提倡商業,商品經濟很繁榮,元大都也成為了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是全世界最早的建立起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的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當然那時經濟學理論不發達,蒙古貴族一看印鈔就能發財啊,咱有印鈔權啊,多印點吧,結果在元朝通貨膨脹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咱們一直以為,直到清中后期,我們中國人才有“睜眼看世界”的概念,其實,在元朝時,就已經有中國人西行見過了英、法的國王。 忽必烈時代,北京人馬忽思和汪古部人列班掃馬,他們世奉基督教,曾云耶路撒冷朝覲圣地,經過新疆、中亞細亞,到了巴格達,以后又到了敘利亞,馬格達總主教又派列班掃馬云西方,會見了法國國王腓力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以后又經羅馬回到巴格達,最后就終老在了巴格達。 元朝人楊廷壁曾三次去印度,汪大淵到了東南亞寫了一本《島夷志略》,周達觀出使真臘也就是柬埔寨……甚至元朝有個丞相叫孛羅,他曾到波斯,結果連官也不要了,留在波斯幫著拉施特撰寫了著名的《史集》…… 元朝既然如此“輝煌”,怎么就這么沒歷史存在感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元朝存在時間太短了,而存在時間短的原因,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民族矛盾之類的原因,如果深究起來,這里面也有一個歷史規律在起作用——凡是第一個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基本上都是短命的,如秦王朝結束春秋戰國,隋王朝結束南北朝分裂,但都短命而亡,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新建的王朝作為一個從地方政權發展到全國性的、統一的政權之后,在面對統一的國家時,缺乏經驗,所以任憑慣性還用原來的打天下的理念來治理天下,結果很悲催。元王朝其實也是這樣,我們只知他滅宋而后統一中原建立元朝,其實,在元之前,中國差不多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處于分裂狀態,北宋始終沒能統一包含幽云十六州在內的北方地區,后來西夏獨立,連西北地區也失去了,所以從晚唐到元滅南宋,中國始終是處于分裂的狀態,而恰恰是元朝結束了這種分裂狀態,但它也一樣,在面對這種統一的政權、廣闊的疆域之時,它其實也并沒有多少治理經驗,再加上一些現實問題,它的傾覆也就很能理解了。 但無論怎么說,元朝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它不到百年的時間,創造了可以說燦爛的文化和成就,它的文化和成就已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對元朝,這個由縱橫草原上的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我們還是應該多一些了解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