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3年軸心國已經必敗無疑,但是在之前軸心國確實有幾個勝利的機會,只不過錯過了。 第1個機會,終止對華戰爭,全面撤出,專心對付東南亞、南亞和大洋洲。日本帝國主義早就想征服亞洲了,好在過去1000多年的時間里東亞大陸都有一個極為強大的國家,這讓日本征服亞洲的野心一直不能實現。直到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成為亞洲第1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并且打敗了人口面積遠在他之上的大清王朝,從此之后成為列強之一,同時為進一步侵略做準備。 當日本發起全面戰爭之后,已經團結起來的中華民族發出了憤怒的吼聲,雖然此時日本武裝到了牙齒,但是在東方戰場上他的幾百萬軍隊投入進去就如同泥牛入海,到1939年就失去了繼續進攻的力量,雙方進入戰略僵持階段。 同時,東方戰場沒有像日本帝國主義期望的那樣以戰養戰,這就導致日本在1941年的時候財政就已經陷入崩潰,外匯儲備不到20萬馬克。 一方面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另一方面財政面臨崩潰,想要最終取得勝利只有一個辦法,奪取東南亞,用這里的資源為東方戰場輸血,但這必然會導致日本和美英短兵相接。 ![]() (二戰太平洋戰場的美國兵) 所以,日本要想獲得二戰的勝利,最應該做的就是退出東方戰場,如果覺得心有不甘敲老蔣一筆錢也就是了,然后把深陷東方戰場的幾百萬軍隊全都調到東南亞一帶,配合海軍占領東南亞,并以東南亞為跳板攻打大洋洲和南亞。 此時,美國軍力還未成長起來,英國的主力在歐洲戰場,南亞的英屬印度又不愿意幫英國人打這場仗,而日本依靠從東方戰場上撤下來的幾百萬軍隊完全有能力迅速拿下大洋洲和南亞次大陸。 南亞次大陸和大洋洲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而且資源豐富,尤其澳大利亞是著名的優質鐵礦的產地,再加上東南亞的橡膠、石油、印度的糧食和數以億計的人口,那么日本可以迅速組織一支至少500萬的仆從軍,這支軍隊配合100多萬日軍兵分三路。 一路北上,中亞地區奪取這個蘇聯的大后方;一路向西北經伊朗沿格魯吉亞北上,準備和德國會師于莫斯科城下;另一路一直向西,經伊朗伊拉克攻打埃及,和意大利、德國聯軍會師于亞歷山大港。 每一路至少可以集中200萬人馬,這樣一來北非戰役就會很快結束,也切斷了盟國通過伊朗向蘇聯援助的通道。 蘇聯大后方中亞地區被占領,等同于整個烏拉爾山以東已經不安全了,蘇聯歐洲部分的工廠退無可退。 同時,200萬大軍經格魯吉亞挺進莫斯科,很快就會迎來第2次莫斯科保衛戰,很有可能會導致德日聯軍的獲勝。 這意味著舊大陸地區幾乎全部淪為法西斯的戰領區,美國最多也就是保證新大陸不被染指。 第2個機會,法國戰役之后全力攻打英倫三島。希特勒在占領法國之后,雖然發起了不列顛空戰,并且在法國沿海地區準備了很多船只,做出一副橫渡英吉利海峽占領英國本土的姿態,可是從希特勒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并沒有下決心真的集中主力部隊攻打英倫三島。 ![]() (希特勒) 希特勒是一個擁有著強烈種族優越感的人,但并不是說希特勒看不上除了雅利安人以外的所有其他民族,意大利這個曾經建立過強大羅馬帝國的民族,法蘭西這個在近代曾經差一點統一歐洲大陸的民族,都在他眼里有一定的地位。 而英國人在希特勒的眼中是和雅利安人一樣的優秀,因為第1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第2次工業革命發生在美國,而德國在統一之后也只不過在第2次工業革命中亦步亦趨罷了,真要是和央格魯撒克遜民族比優秀,希特勒所謂的雅利安人的優越感是經不起考驗的。 希特勒的想法是,最好英國人認慫,只要英國人不給他拖后腿,他就心滿意足了。 可是英國人沒妥協,所以希特勒就希望通過空戰的方式讓英國人妥協。 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希特勒錯過了拿下英國的最好的機會。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后,英國雖然保住了30萬陸軍主力,可這些人不僅把裝備丟的一干二凈,更重要的是他們成了驚弓之鳥。 ![]() (從敦刻爾克撤退的士兵,從眼神看,他們被嚇壞了) 而且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側沒有建立起一道足以抵御德軍進攻的防線,面對希特勒的百萬大軍,英國的空中力量雖然能夠在不列顛空戰中和希特勒有一戰之力,但是如果英國試圖依靠空軍阻止德國軍隊那也是癡心妄想。 敦刻克大撤退的時候英軍損失了177架飛機,德國損失了156架飛機,與此同時英國還損失了200艘小型運輸船,6艘驅逐艦,另外還有23艘驅逐艦被毀壞。 這說明德國軍空軍在當時既有能力攻擊英吉利海峽上的英軍船只,還有余力把英國空軍胖揍一頓。 此外,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4公里,以第2次世界大戰中的船只的行駛速度半個小時就駛過去了。英軍如果希望依靠海軍攔截也是癡心妄想,英軍艦隊一旦介入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就會成為德國空軍的靶子。 ![]() (英吉利海峽很窄,到了二戰誰有制空權誰就能控制這里) 所以,如果希特勒能在法國戰役結束之后迅速組織實施對英國本土的登陸站,英國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手段進行防守,只好在大英帝國艦隊的護送下前往加拿大建立流亡政府了。 如果英國本土被占領,北非、中東地區將會被德國、意大利人輕易拿下,如果這個時候再騰出手來和蘇聯開戰,希特勒也少了后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蘇聯,那么很有可能會取得勝利。 一旦蘇聯被擊敗,整個舊大陸就成為法西斯的占領區,美國和英國聯邦政府最多也就是依靠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險確保法西斯國家無法染指新大陸了。 第3個機會,不在北非進行添油戰術。有人說,之所以蘇德戰爭中德國失敗,是因為希特勒為了支持意大利占領北非推遲了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于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最關鍵的時候因為天氣太寒冷德軍不能適應才失敗了,從此之后再無取勝的機會。 其實在北非戰場希特勒的問題是他采用了添油戰術錯失的機會。 北非戰場爆發戰爭的時間在1940年6月10號,也就是法國戰役爆發一個月之后。 意大利軍隊入侵利比亞的第2天,英軍就對當地的意大利軍隊進行了一系列的突襲,隨后雙方正式爆發大戰。 ![]() (1940年北非的英國陸軍) 從兵力上意大利軍隊擁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戰斗力真是不敢讓人恭維。 例如,在1940年12月9號到1941年2月9號期間,意大利集中了15萬大軍,600輛裝甲車,1600門火炮和331架飛機,英軍只有3.6萬人,275輛坦克,120門大炮、142架飛機的。 ![]() (北非的意大利坦克部隊) 沒想到再付出了10倍的傷亡之后,意大利是被打得屁滾尿流,15萬人中13.3萬人被俘。 意大利不得不向德國求援,希特勒派出了他的悍將隆美爾。 1941年2月,隆美爾被任命為非洲軍軍長,開始了在北非地區的對英作戰。 希特勒只派出了第十五裝甲師和第五輕裝師,總兵力要遠遠少于英國遠征軍,所以雖然隆美爾大多數時候能對英國遠征軍取得勝利,可卻很難把這里的英軍全部殲滅,經常因為兵力不足不得不在處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停止進攻,然后再迎來英軍的反擊,又被迫后退。 1941年到1943年,隆美爾率領著德國和意大利聯軍在北非地區和英軍不斷進行拉鋸戰,直到美英聯軍取得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將大批部隊在北非登陸,形成了對德意聯軍的絕對優勢,最終取得了北非戰役的勝利。 可以說,北非戰場無論對希特勒來講還是對墨索里尼來講都是一個無底洞,消耗了大量的兵力、物資,最終還是被擊敗了。 如果希特勒不是只調過去兩個師,而是將兵力和物資翻倍,那么以隆美爾的才能應該在1941年底就奪取蘇伊士運河了。 ![]() (在北非指揮作戰的隆美爾) 一旦蘇伊士運河被德國人控制,那么西班牙就會完全倒向軸心國,然后封鎖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雖然不是墨索里尼的內湖,但已經變成了軸心國的內湖。 然后,意大利和隆美爾的遠征軍就可以迅速調往蘇德戰場,讓希特勒在1942年初多出幾百萬大軍,甚至還可能有百萬西班牙軍隊,蘇德戰場的形勢就會起變化。 希特勒還可以做另外一個決定,那就是讓隆美爾率領意大利、德國聯軍占領伊朗,切斷盟軍從這里往蘇聯輸送物資的通道。 二戰期間伊朗盟軍通過伊朗向蘇聯運輸了790萬噸物資,占到了對蘇聯援助的45%之多,因為這里是唯一可以滿足全天候運輸的路線。如果這里伊朗被軸心國占領,蘇德戰場的形勢會更加兇險。 可是希特勒沒有在最初投入北非足夠的兵力,僅僅兩個師根本無力徹底打敗英國遠征軍,而希特勒在發動蘇德戰爭之后又得不斷向北非戰場輸送兵員和物資,這種添油戰術不僅沒有讓北非地區的英軍被擊敗,反而影響到了蘇德戰場上軸心國軍隊的軍事力量。 為什么法西斯國家沒有抓住這三個機會?,如果讓法西斯國家的那些決策者重新選擇,我想以上三個機會也許他們會抓住,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以上三個機會對他們來講可能根本就入不了法眼。 因為,二戰之前盟國的表現和二戰之后盟國的表現大相徑庭!
那個時候的中國四分五裂,而且從1840年之后沒有真正贏得過一場戰爭的勝利,哪怕戰場上取得了優勢也會因為朝廷的軟弱不敗而敗。 ![]() (在中法戰爭清軍取得優勢的時候,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大清簽訂了《中法新約》) 這個國家到了1900年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局面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也沒有改變過來,讓日本每一次得寸進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雖然當時全國上下發出憤怒了吼聲,但好像雷聲大雨點小,再大聲音的怒吼估計都會被日本人認為黔驢技窮而已。 更不要說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初步完成的工業化的國家,不僅可以造步槍,還可以造飛機、大炮、坦克,甚至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戰列艦。這樣國家雖然人稍微少一些,只有中國的1/8,但是工業國在面對農業國的時候是會產生降維打擊效果的,所以日本帝國主義認為全面戰爭爆發之后只需要三個月就能取得勝利。 這個時候有人說未來幾年小日本會陷入戰爭的泥潭,會因為財政面臨崩潰,物資極度匱乏,不得不冒險和美國打仗,肯定沒有幾個人信。 可是,戰爭爆發之后這樣的事情就真的發生了,數千萬人拋頭顱灑熱血不惜和日本侵略軍殊死搏斗,即使屢戰屢敗也絕不言投降,廣袤的中華大地變成了讓日本帝國主義深陷其中的泥潭,從而成為打敗法西斯的重要戰場。 ![]()
即使深陷東方戰場的泥潭,但是日本帝國主義野心并沒有被澆滅,對日本來說拿下東南亞是遲早的事兒,甚至取得整個亞太也沒問題。 英國正在被德國人打,當時這里最大的對手就是美國,可美國看上去很拉胯。 美國雖然有著世界第一的生產力,在日本人看來那里的人就是一幫花花公子,掙錢泡妞他們在行,打仗是不行的。 而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國內普遍奉行的是孤立主義,不想參與到舊大陸的戰爭中來,羅斯福想把美國變成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都會引起群情激憤。 美國人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心態也讓日本人覺得打起仗來之后美國人會迅速妥協,然后繼續他的光榮孤立政策。 在這樣的心態下,日軍認為最多半年就能結束太平洋戰爭,于是悍然發動了對珍珠港的偷襲。 ![]() 可日本沒有想到一下把美國人給惹毛了,光榮孤立思想被幾乎所有的美國人拋到腦后,大家紛紛請戰發誓和日本帝國主義戰斗到底。結果美國在歐戰期間共動員了7%的人參軍,并且生產了30萬架飛機,200多條航空母艦,僅支援蘇聯的物資就有將近兩千萬噸,從而讓盟軍的實力實現對軸心國的翻轉,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最高興的就是中英蘇三國領導人。
希特勒分別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掃平了波蘭和法國,雖然對英的不列顛空戰沒有取得他想要的結果,可也讓英國人損失慘重,所以希特勒認為打蘇聯也是幾個月的的事兒。畢竟一戰的時候沙俄出了名的拉胯,以至于被認為是帝國主義最弱的一環。 戰爭開始之后蘇聯人措不及防確實損失慘重,戰爭的前三個月就損失了戰前總兵力六成,按照這個結果來判斷蘇聯應該已經投降了。萬沒想到的是,雖然損失慘重蘇聯不僅沒有投降反而因為戰爭將蘇聯的潛力完全激發出來。 戰爭開始三天以后蘇聯就成立了《戰爭動員委員會》,執行覆蓋全國的總體戰,蘇聯人民則團結起來和德國法西斯浴血奮戰。 列寧格勒早在1941年9月8號就被德軍圍困,在接下來的2年4個月2周又5天中,蘇聯付出了400萬人的傷亡和損失(老百姓和蘇聯軍人),以至于這場戰役被稱為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經濟損失最多的戰役。 ![]() (列寧格勒圍城戰期間,物資從拉多加湖上的一艘駁船上卸下) 1944年1月27號列寧格勒解放,從此之后這一天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還有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仗從1942年8月23號到1943年2月2號,蘇軍共損失140萬人(老百姓和蘇聯軍人),在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時候德軍一天就損失了2000人,德軍第94步兵師的前線部隊曾經只剩下535人,每個步兵營平均只有76人。 蘇聯損失就更大了,戰役最慘烈的時候抵達前線的蘇聯新兵大多數人在24小時之內就會犧牲。城中的幾乎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樓房都發生過激烈的槍戰,戰役結束之后80%的居住區被摧毀,到處一片瓦礫和廢墟。 ![]() (斯大林格勒,在廢棄工廠作戰的蘇軍) 即使傷亡這么大,蘇軍卻越打越強,越打越多,從莫斯科城下一步步推進到柏林,到了二戰末期竟然還有1000多萬軍隊! 盟國中人最多,地方最大,工業最強的三個國家的出色表現,使盟國的實力變得遠超軸心國,勝利也就不意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