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閣下,中國與世界各地的高校校長,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請允許我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參會表示衷心的感謝。作為聯合國體系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被賦予發展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目前,教科文組織正在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定相關策略,以應對新冠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代的教育問題。因此,我將圍繞如何在全球和區域層面制定標準、如何使更多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等話題進行分享。 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系統一直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學生留學和外國學歷認證已經越來越普及。例如2019年,中國有超過71萬名學生前往其他國家留學,同時中國向182個國家提供了40600個獎學金名額,這些獲獎留學生一直與中國大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這印證了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高等教育學歷互認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重要性,《公約》在促進流動性、分享經驗及尋求認證等方面意義深遠。這種發展伴隨著高等教育系統的多樣化,而高等教育系統的擴張和多樣化也帶來了新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求創新方式來規范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使之與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帶來的技能需求相一致。教科文組織肩負著發展全球高等教育的使命,正在推動循證政策發展,以應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其中包括強調大學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突出作用,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層面的全面均衡發展。 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是促進創新和創造力的根本。我們需要了解高等教育改革的驅動因素,如發展模式轉變、人口趨勢、技能短缺、人力資本、全球高等教育政策、移民趨勢、勞動力市場需求、技術發展與創新、公司伙伴關系等。教科文組織通過800多個教科文組織教席和知識網絡,促進南北半球合作、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將教育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結合,并研究如何為年輕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我們還需要從學生流動性的角度推動高等教育認證和質量保障,以保護學生免受低質量高等教育的影響。教科文組織正在通過增強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能力和跨國界知識共享,促進成員國之間的政策對話。 本次論壇的主題“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與教科文組織目標一致,符合《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規劃以及2009年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主旨。2009年的關鍵建議之一是教科文組織應帶頭促進政策對話,提高機構在高等教育認證和質量保障方面的能力。教科文組織已在高等教育能力與質量保障方面建立了相關網絡,我們需要建立起強有力、且與國家質量和資格保證框架相一致的大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當前的教學方案,以符合當下的綠色經濟、工業革命4.0、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等發展需求。大學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才能解決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的各種挑戰。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高等教育在應對復雜挑戰問題、推動機構改革、引導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社會責任,特別是解決糧食安全、氣候變化、水資源管理、促進和平、可持續發展、心理健康、跨文化對話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和姊妹大學(UNITWIN)計劃能夠在南北半球、南南及三方合作交流領域為大家提供國際合作的機會。 我們必須看到高等教育在21世紀全球社會與經濟挑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們需要對課程和教學進行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以便向更多的跨學科路徑開放。正如世界銀行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挑戰》報告中所提到的那樣,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因素是人才的集中、豐富的資源和有效的治理。教科文組織具有獨特的多學科優勢,涉及科學、文化、氣候變化、教育、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知識管理和信息決策等領域,成員國正在分享有關大學合作的經驗,以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國家、區域及全球層面,我代表自己、北京代表處及整個教科文組織,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國際合作。 中國已在“十四五”計劃和2035年教育現代化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了高等教育體系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如今,一些中國大學的排名已躋身世界前二十,我高度贊揚中國政府開展的高等教育系統和機構的改革和現代化,這與知識經濟、生態文明、共同富裕和消除貧困的政策目標一致。 今天的會議很及時,我們需要關注多變及復雜的環境,共同努力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高等教育在當今全球經濟體中承擔著道德和戰略責任,教科文組織也有著同樣的愿景,我們正在努力通過不同的方法來滿足迅速增長的需求和新領域的專業技能需求,這對于在大學中繼續保持創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提出21世紀的教育需要做什么,應該如何組織學習,大學應該如何通過重組及改革提升質量,這些問題引發了世界各國的思考。教科文組織早在1972年和1996年分別發行了兩個影響深遠的出版物,提出了“學習的四大支柱”。這些想法到現在仍然適用。為了建立一個真正創新的高等教育系統,我們需要全面思考如今處于不斷變換環境中的教育可以發揮什么作用?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大學系統也必須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需要新的能力,以促使“社會經濟體”向“知識經濟體”轉變。2021年11月10日,我們發布了《教育的未來》全球報告,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實用的建議,特別是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質量體系、大學如何成為知識經濟的一部分。 科學知識和創新過程需要找到進入高等教育系統的途徑。教科文組織是一個全球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型經濟體等方式,在科學、工程、技術和創新領域將世界各地的大學聚集起來,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是為什么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的概念非常關鍵,對于建立強大的跨學科聯系、推動科學技術創新與教育系統融合非常重要。我們期待和各位一道努力,加強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如我前面所說,通過教科文組織教席、姊妹大學(UNITWIN)計劃和教科文組織二類中心加強與其他大學的聯系,讓我們更加明白了應該如何改革和建立高質量的創新高等教育機構。對此,如您有任何需求,請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或者其他辦事處。 期待著各位的討論,也期待著為日后教科文組織與各位開展密切合作做出進一步的貢獻。非常感謝。 【本文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主論壇上的報告】 |
|
來自: 昵稱30214245 > 《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