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湯,即茶道,是指在客人的面前遵循禮儀為客人點茶、奉茶的儀式。作為正式的茶道儀式,包括了品茶前的飯菜(茶懷石)與兩次奉茶(濃茶與淡茶),整個過程約需持續4個小時。在此期間,為了能從美感、知識以及身體上給予客人享受,并營造出一種能安定心靈的環境,作為茶會的主人需要將全身心投入進去。 為實現以上的目標,主人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進行鉆研學習。不僅要牢記給客人奉茶的規定動作的順序,也要學習美術、工藝、詩歌以及書法的鑒賞方法,還需要精通插花、烹飪以及庭院的拾掇,同時也要培養自己謙恭無私之心與為了侍奉他人所必須具備關懷之心。 雖說主人所做的一切鉆研學習都是為了使客人得到享受,但是并非說茶道就是為了讓客人隨心所欲地娛樂。在茶會的過程中,通過讓參加者注意到光、水聲、炭火的明滅(以上都是樸素的茶室布置中被強調的)這些極其簡樸的自然之美;以及諸如創造美麗之物這樣,通過人類的努力表現出來的宇宙的創造力,使客人們能夠擁有謙虛的心境。 而在茶室內,客人之間并不能閑話家常,話題只能集中在以下這些方面:交談茶道用具的由來、贊賞自然所展現的美等。 茶會的目的源自禪宗,即“活在當下”,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禮儀上,完全融入此環境之中,使心靈不受世俗思想之左右。 或許有人誤以為日本人經常在家中進行一系列正式的茶會。事實上,在現在的日本,擁有自己的茶室并在其中款待客人這樣的奢侈行為十分少見。除了佛教僧人這樣的例外,一般而言,用茶會來招待客人是上流階級的才有的特權。 然而,假如向日本人詢問是否正在學習茶道,許多人的回答是“是的”。無論男女貧富,在日本的各個角落從屬于數百個茶道流派學習的日本人多達數百萬。許多人終其一生就在:每周一次前往老師身邊,3,4個人一起進行約2小時的練習,各人依序點茶,或是扮演客人的角色,然后回家,下一周再次集中,這樣的循環往復中度過。 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沏茶的方法,諸如:完美地點燃炭火的方法;茶道用具的保養方法;抹茶的點茶法、美術、詩歌、瓷器、漆器、木工藝品、庭院鑒賞的方法。而野花的辨別方法與花開放的季節等也是學習對象。此外,還要習慣在和式房間內的舉止動作與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待問題。 茶道的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所有的舉止并非使用頭腦而是用身體來記住。傳統藝術,如茶道、書法、花道和武術等,原本都是不用教材或是輔導書來進行傳授的。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從觀念上把握外在事物,而是要體悟心靈所應有的狀態。 在每周的練習會上,隨著季節的改變以及相應茶道用具的變化,原有的固定操作次序上會被加以些微的變化,從而使得學生不能自滿于已經習得的做法。由此,使學生重新認識到茶道如同漫漫人生,而不是早晚有一天會結束的課程。雖然學生出席茶會的機會非常頻繁,但是學習的東西也是包羅萬象。由于其關鍵在于學習的過程,因此即便一生中也沒有參加過一次耗時4小時的茶會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漸漸地積累知識,慢慢地磨礪感覺,在日常生活的坎坷面前保持自己的品味,堅定地前行,不斷地發現小的喜悅——茶道的力量正是體現在這樣使人進行自我實現的過程之中。 茶道的歷史與侘茶的發展 綠茶自中國傳入以后,到12世紀左右,在寺院,貴族及作為統治階級的上級武士之中開始有飲用綠茶的習慣了。茶,最初是作為藥物被服用的,或是作為在寺院中冥想時提神的手段。在早期,舉行茶道儀式只是為了在大廳內炫耀昂貴的用具,以及提供給參加者猜測各種茶的產地的熱鬧的集會場所。之后,在14~15世紀開始,受到禪宗高僧的影響,用茶來款待客人的操作過程發展成了現在這樣眾多流派數百萬名學生所學習的,擁有更高精神層次的形式。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5世紀禪宗高僧村田珠光(1422~1502年),他打破了從來的習慣,在僅有4疊半(即4張半塌塌米大小,約合8.1平米)的簡樸的茶室中舉行與貴族的茶會。而將茶道完成的則是大師千利休(1522~1591年)。利休出生于16世紀日本最富裕的大阪近郊的港口城市堺的富商之家,雖說他憑借這一背景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富豪間舉行的茶會,但是他反倒對那些禪僧的思維方式產生了興趣——他們通過對茶道的鉆研來感悟在平凡中發現神圣的禪宗思想。受到珠光這一先例的啟發,利休將茶室以及點茶方法中冗雜的內容全部去除,形成了沒有贅余茶道。 利休舍棄了在奢侈的大廳內使用昂貴的舶來品這樣舊有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稾草屋內,使用樸素的水鍋,簡樸的漆器茶葉罐、茶勺以及用劈成細絲的竹子制成的竹刷來舉行茶會,而飲茶所用的也僅是普通的茶碗。 利休式樣的茶室內唯一的裝飾品是位于壁龕內的掛軸與花瓶。由于排除了一些華麗裝飾,參加茶會的人會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些細節上面,從而得以認識到自身以及周圍樸素之美。 利休的茶道的真諦在于“侘”。侘的含義如其字面所指,為“冷清”之意。禪宗的哲學采納了冷清的積極的一面,認為至高無上的富裕正是存在于冷清與貧窮之中,蓋因唯舍棄物質方面的追求,方能回顧自身,發現真正的精神上的富裕。因此,利休的茶道樣式又稱為侘茶。 千利休 利休死后,他的茶道樣式又為其孫子,以及其后的3位曾孫所繼承。另一方面,在一些武家領主的影響之下,侘茶也發生了變形,從而衍生出了其他的流派。這是由于隨著地位的不斷上升,需要用到比起樸素的侘茶更考究的茶具以及更為講究的禮儀和程序帶來的。但是雖說出現了種種新的流派,它們的中心還都保持了侘茶的精神。隨著進入近代(1868年以后),武士階級被廢除以后,女性成為了舉行茶道儀式的中心。為了養成優雅的禮儀以及審美觀,茶道成為了所有女性所希望學習的對象。同時,政治家、實業家以及美術收藏家等也利用茶道作為收集和鑒賞美術工藝品的手段。 現今最大的茶道流派是由利休的2名曾孫所建立起來的里千家和表千家。在此2大流派及其他主要流派的影響下,全世界都在學習茶道,而在日本,作為掌握人生蘊奧的有效體系,無論男女性都對茶道的價值有了重新的評價。 茶會 在真正地道的茶會上,客人首先會集中在庭院的休息處內并接受點茶所需的一杯熱水。然后一齊進入到庭院的空地上,等待主人的迎接——主人在中門處向客人默然施禮。然后客人來到石制洗手盆處用水洗手漱口,并通過低矮的入口進入茶室,低矮的入口是為了讓客人認識到眾生平等的道理。 客人進入茶室后首先會觀賞壁龕內的掛軸,這往往是禪僧的書法作品。然后在塌塌米上跪著挪到自己的位置上。在進行了例行的寒暄之后,主人會給爐子添加炭火,同時為了稍許減輕饑餓帶來的不適,也會給客人奉上簡單的應時料理。隨后則會奉上生果子。 完了之后,客人再次回到庭院的休息處等待主人招呼下一次奉茶。雖說主人擦拭茶罐、茶勺和茶碗的過程其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但是正是通過這樣有節奏的動作使得客人們能夠變得心平氣和起來。在這樣靜謐的氛圍中沏好的一杯濃茶在客人們的手中傳遞品味,這象征著心靈的結合。隨后,主人向爐內補充炭火,在奉上干果子的同時,開始給客人沏起泡的淡茶。在這一茶會的最后階段,場內的氣氛就變得輕松起來了,客人們也可以開始進行一些比較輕松的話題,不過即便如此,談話的內容也僅限于對茶道用具及室內布置的鑒賞。 而作為客人代表的主客,他需要做的是向主人對此次茶會上所選用的茶道用具以及裝飾品進行詢問,以使客人不會分心他顧,與主人合力讓茶會能夠得以順利地完成。 茶的領受及飲用方法 客人隨身攜帶懷紙出席茶會,在食用果子之前將其載與紙上。食用生果子的時候需要使用專用的牙簽,不過如果是干果子的話只要用手就可以了。 領受茶碗時首先需要將之置于自己與下一位客人之間,在致謝之后,將茶碗放置到自己的膝前,并對主人行禮致意。 飲用的時候,首先,應當一邊頷首致謝,一邊輕輕地用左手掌心將茶碗托起。轉動茶碗,使嘴避開陶瓷茶碗上有印記及裝飾的正面飲茶,飲用后用手指在嘴唇接觸過的地方擦拭。然后轉動茶碗使其正面面向自己。將茶碗放置在自己面前的塌塌米上,以肘支膝將茶碗拿起鑒賞,觀賞完畢返還的時候則需要將茶碗的正面轉向主人。 |
|
來自: 昵稱80133604 > 《日本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