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 孩子每次頂嘴,都是在向父母發送求救信號。 當你剝奪了孩子頂嘴的權利,也就剝奪了他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說到孩子“頂嘴”,絕對是這屆家長的一大痛點。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頂嘴”就是不尊重父母。 更偏激的觀念還有:孩子“頂嘴”就是白眼狼、不孝順! 為什么孩子怎么說都不聽? 到底怎么解決“頂嘴”問題? 看完頂嘴的真相,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我們或許能對孩子有多一些同情心和理解。 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在覺醒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孩子“頂嘴”有三個高峰期。 分別是:2~5歲的自我意識萌芽期,7~9歲的準大人期,12~15歲的青春期。 在這3個階段,孩子會顯得特別難管、難溝通。 其實,這只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快速發展,渴望做主,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相應地,父母就會感受到,孩子不那么“聽話”了。 親子間就會有“不舒服”的感受。 這種“不舒服”是正常的、必須的。 沒有這份“不舒服”,孩子就沒法離開父母,健康長大。 我們的育兒建議是:
比如,部分大人在孩子面前過于“謙卑”,常會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自己吃飯行不行?” 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 這等于父母主動給孩子提供了頂嘴機會。 事實上,6歲以前的孩子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這里的“有力量”指的是:
6、7歲開始,陪讀家長經常遇到的難題是: 孩子明明犯錯了,大人指出來時,他就是各種嘴硬、不肯認錯。 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嗎? 當然知道。 只是,父母好心地幫孩子把錯誤一再找出來,其實恰恰剝奪了孩子體驗到“我能行”的機會。 反而再次驗證了孩子弱小、無能為力的事實,他們自然會防御性地頂嘴,下意識維護自己的顏面。 更好的做法是,少論對錯,多鼓勵。 實在需要指點孩子,最好先肯定孩子的進步,然后指出:“如果xx地方改進一下,就更好了。” 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壯大。 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有時會顯得很愛爭辯。 ——這只是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希望被確認。 家長們一定不要跟這階段的孩子硬碰硬。 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在場,孩子不需要了,咱們就退下。(確實,嗯,有點卑微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永遠會是這個渾身是刺的狀態。 其實不是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刺毛”都是一過性的。 父母們只要熬熬熬,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 下面這些話,在你覺得難熬的時候或許有用:
被孩子頂嘴,父母們著實不好受。 但是,你知道嗎? 弗吉尼亞大學曾跟蹤調研過150個13歲的孩子,最終發現: 職場上的表現也更優秀。 聽話不是一個孩子必備的品質,獨立思考才是。 而敢于質疑、爭辯、頂嘴,恰恰是孩子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表現。 可惜生活中,明明是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在發展,卻被父母誤以為“不聽話”“愛頂嘴”。 比如,前幾天去超市遇到有趣的一幕:家長跟孩子說,一次只能買一樣零食。 孩子不滿意,跟父母爭辯:
孩子爸爸當場批評:“不得了哦,翅膀硬了,知道頂嘴了!” 這孩子真挺冤的。 看上去他是在“頂嘴”,事實上是孩子在觀察生活,思考問題。 這時,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將買的東西做個歸類,幫助孩子更好了解: 哪些東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共用的…… 孩子會明白,為什么買東西要有預算和計劃,下次還可以請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購物清單,這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參與感,還能讓孩子懂得體貼父母的不容易。 最忌諱的是,完全不允許孩子質疑。 總是強調“我的意見才是對的”“父母的權威是不允許被質疑的。” 孩子將學會,照著爸媽說的去做就好了。 多想、多表達也沒用。 這個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會被極大打壓。 這是朋友家剛遇到的一件小事。 她家7歲的小女兒,近來動輒跟大人頂嘴,和4歲的弟弟發生沖突。 有時候甚至有點無中生有、胡攪蠻纏。 直到那天晚上,女孩在跟爸爸頂了嘴后,把自己關在臥室生悶氣。 媽媽跟進去,坐在女兒身邊,輕聲說:
女孩一聽,眼睛頓時紅了,眼里含著淚說:
那天晚上,母親陪女兒閑聊了很久,母女倆還一起整理了女孩小時候的小衣物,回憶曾經的小美好。 第二天,女孩明顯地情緒轉好,像是換了個人,變得樂觀、健談、和善。 為什么會這樣? 作為家里的老大,小女孩其實在嫉妒自己的弟弟。 她迫切需要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 媽媽的耐心陪伴,某種程度上修復了親子關系,孩子的不安情緒才算得到疏解。 所以,假如孩子頻繁頂嘴,沖父母發脾氣,很可能是在向父母求助。 只是限于語言能力的發展,通常不能準確地表達。 只好通過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不嘗試去看到孩子內心的擔憂、困擾,不去和孩子連接,那么再多的教養技巧,再多的說教,只可能適得其反。 說到底,孩子是有權“頂嘴”的。 而教會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頂嘴或爭辯,是父母的責任。 推薦下面這4步走,可以把孩子對頂嘴轉化為親子溝通的契機。
不要跟孩子對罵。 這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不要輕易發脾氣。 心理學上,有個十二秒效應,即: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時間只有12秒。 很多人會被這12秒控制,說出或做出后悔的事。 過了這段時間人會恢復往日的平靜。 當我們情緒、情感上,真正放松下來,并能接納孩子的“頂嘴”,孩子就不至于下意識自我防衛,為了反抗而反抗。
如果孩子的“頂嘴”確實很無禮、讓你不舒服,建議用這樣的話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直接說:
還可以跟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線: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所以,嘗試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把心里話說出來,還能鍛煉到孩子的語言能力。 比較好用的句式有:
通過詢問,去傾聽孩子,嘗試了解事情的全貌,再陪孩子去尋找具體的解決辦法。
父母如果能夠盡量心平氣和說話,孩子就能學到更合理、更有分寸的表達。 有人說:“每個小孩都會'干掉’父母,才能長大。” 意思是說,只有孩子敢于頂嘴,有機會在父母面前平等對話,能夠被父母尊重,那他走出家門,跟外界打交道,才能更自信。 所以,被孩子挑戰,甚至被孩子“干掉”,不丟人。 愛因斯坦懷疑傳統物理學,因此創造了相對論力學; 達爾文懷疑傳統的生物學,因此提出了達爾文進化論…… 孩子要長大,同樣需要這樣的質疑和反抗。 這樣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確實不公平。 孩子越長大,父母就越被動,甚至還有點心酸。 但正如作家倪匡所說:“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父母不總是對的,孩子,也不總是錯的。
|
|
來自: 1q9da5jc436igj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