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親子有效溝通的“法寶” 美國青少年教育機構主席吉姆·博恩斯(JimBurns)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三分之二是教育父母,三分之一是教育孩子。要想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家長要做到四個轉變。
每一位養育孩子的父母都要經歷種種拉鋸戰。從起床到睡覺,從消費到娛樂,各式各樣的生活沖突、學業沖突,親子之間到底誰說了算?父母要明白,他們最終希望孩子會是最后的贏家。與孩子爭輸贏,注定兩敗俱傷,沒有未來。 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簡稱PET)課程的開發者,美國的托馬斯·戈登博士(Dr.ThomasGordon)指出,家長在沖突之中,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使溝通“沒有輸家”。那家長應該怎么做?一是不爭控制權。其實誰說了算并不重要,有時家長一定要孩子認錯,讓孩子聽自己的,但孩子有時只是回避沖突,大多數是“口服心不服”。二是找共識。比起爭論,家長更應該希望和孩子達成共識,有一致的愿望和想法。對于諸如學習、消費等方面的沖突問題,其實雙方都有解決的愿望,可以一起商議、擬定規則。三是主動解決。問題需要雙方解決,家長保持溫和而堅定的底線,與孩子互相監督,尋求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1.情緒“冷處理” 首先,家長有消極情緒時,暫停溝通。毫不夸張地說,家長在溝通中的“臉色”決定了親子溝通的質量。《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顯示,約87%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是中度焦慮。親子溝通時,父母的失控情緒很有可能會讓沖突升級。 其次,孩子有消極情緒時,也暫停溝通。2014年2月18日晚9點,湖南省婁底市新化東盛網吧,14歲少年肖某英捅死了父親。他在日記中寫道,父親對他的要求非常高,這讓他壓力很大。他曾親眼看到父親打母親,父親也經常打他。父親的暴躁脾氣讓他既害怕又憤怒。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如成人,家長要多觀察孩子,比如孩子在爭吵中的表情、動作,如果發現孩子面紅耳赤、憤怒或情緒低落,以及有其他情緒不佳的表現,就應該暫停溝通,等孩子心情先平復,以后有機會再詢問。 另外,雙方都有消極情緒時,更加不能溝通。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辦法調節沖突時雙方的情緒。一是降低音量法。家長可以用低于平常說話聲音的音量來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更能接受家長的話語,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其實比大聲訓斥、失控吼叫的效果要好。二是轉移注意力法。當消極情緒來臨之時,家長可以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甚至暫時離開現場等辦法來調整自己的情緒,但沖突過后,情緒平復時,一定要注意主動溝通。三是“第三人”解決法。親子沖突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家長可尋求家庭其他成員或其他親友的幫助,甚至尋求老師的幫助,但要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不然會適得其反。四是積極暗示法。當與孩子發生沖突時,可以回憶孩子的優點,暗示孩子未來的可塑性,將這個問題當作孩子成長過程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障礙。 2.事后“熱跟蹤” 沖突的暫停并不代表沖突不會再次爆發,家長可以積極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一是跟蹤感受。孩子在爭吵時有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憤怒、焦慮,都需要家長事后去關注。二是跟蹤認知。孩子會不會在事情分析上有一些錯誤的“歸因”?例如,家長不讓自己購買高價的消費品是因為想省錢,有的孩子還認為家長禁止自己晚上出去是瞎操心,認為家長批評自己學習差是因為沒面子。三是跟蹤解決策略。有些親子沖突是需要幫助、主動解決策略的,有些孩子假期生活作息不正常可能是因為無聊,而孩子緩解無聊的方式就是上網或出去找朋友玩;有些孩子學習不好,可能需要一些學業的輔導或幫助,家長可以多想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四是跟蹤關系。沖突之后,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好不好,有沒有因為爭吵而影響親子關系?如果影響了,家長應該怎么修復?例如,家長可以通過坦承錯誤和改進做法來修復受損的親子關系,也可以增加一些家庭外出活動的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