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祖師爺張仲景在寫《傷寒雜病論論》時,一定不會寫得故作高深,讓后來人們看不懂;他不會把《傷寒雜病論論》作為傳家寶,秘而不傳;他曾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逼湫貞阎?,超越了那個時代的思想束縛,不像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縱觀《傷寒雜病論》整體,其中少有迷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文字,一句一字前后邏輯是對應的。在仲景祖師爺心中一定有一個對于中醫認知純熟的思想體系,他的著作只是這種體系的一種表達方式罷了。 本篇繼續小青龍湯類方的介紹,將從第08-12首開始。如下: ![]() 第08首 補肺湯 對于補肺湯有孫思邈的補肺湯,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陶弘景著作《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記錄的“小補肺湯”和“大補肺湯”,藥物組成簡單明了。逐一介紹: ① 小補肺湯 【組成】麥門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細辛(一兩) 【主治】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以]息,胸中痛,脈虛者。 【加減】若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兩;若悶痛者,加細辛一兩;咳痰不出[利],脈結者,倍旋覆花為六兩;若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兩;咳而吐[有]血者,倍麥門冬為六兩;若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② 大補肺湯 【組成】麥門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細辛(一兩),地黃、竹葉、甘草(各一兩)。 【主治】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聾,脈虛而快者。 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用藥是根據臟腑補瀉法來配伍藥物的,這里不做介紹。對于《輔行訣》可參考大家衣之鏢先生所講解。 ③ 補肺湯(孫思邈) 【組成】蘇子一升、桑白皮五兩、半夏六兩、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射干 款冬花各一兩、麻黃 干姜桂心 各三兩、細辛一兩半。 【功用】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 【主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咳嗽喘息不能臥,吐沫唾血,不能飲食。 這首方中有干姜、細辛、麻黃、半夏、五味子,即是小青龍湯的影子。同時還有射干、紫菀、款冬花,有“射干麻黃湯”的影子。再加入人參、大棗扶正之品。總體是小青龍湯 + 射干麻黃湯 + 加扶正清熱藥組成。變化還是從《傷寒雜病論》中來。孫思邈可以這樣加,想一下,是否可以用小青龍湯加個厥陰病方,或者小青龍湯加個陽明病方?孫真人只是給我們做了個示范而已。 第09首 干姜湯 【組成】干姜、麻黃各四兩,紫菀、五味子各一兩,杏仁七枚,桂心、炙甘草各二兩。 【功用】散寒宣肺,降逆化飲。 【主治】冷嗽氣逆。 看到“冷嗽”,應該想到一首時方“止嗽散”,臨床也是這樣,治療咳嗽時,大多醫生會以止嗽散加減。細辛、桂枝去掉了,考慮為重用了干姜、麻黃,若再用細辛、桂枝,溫肺化飲之功怕是太霸道了。從這里來看,這種變化是不是臨床只用一味藥,或者用兩味藥的訣竅之一呢?不變劑量的時候可以變化藥物,不變藥物的時候可以變化劑量。 第10首 溫肺湯 【組成】白芍藥六兩,炒五味子、炮姜 制半夏、陳皮、杏仁、炒甘草各三兩、細 辛二兩(一方去白芍藥、細辛)。 【功用】溫肺化飲,平喘止咳。 【主治】肺虛,久客寒飲,發則喘咳,不能坐臥,嘔吐痰沫,不思飲食。 本方出自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是小青龍湯變化而來。在小青龍湯基礎上去掉麻黃、桂枝加杏仁、陳皮,炮姜換干姜而成。因為是治療肺虛久咳,麻黃、桂枝容易發散傷正,故而去掉。 第11首 杏子湯 【組成】人參、半夏、茯苓、芍藥、肉桂(去皮)、炮姜、細辛、炙甘草、五味子各等份 【用法】為粗末,每服四錢,加杏仁五枚、生姜五片,水煎去渣,食前服。 【功用】溫肺止咳,補氣化飲。 【主治】內傷、外感咳嗽,虛勞咯血,痰飲停積。 也是出自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看一下與小青龍湯的對比就知道為何是小青龍湯類方: ![]() 第12首 五味子散 【組成】五味子 桂心各一兩、炙甘草 紫菀 麻黃 細辛各三分、炮姜二分、陳皮半兩。 【用法】為末,每服三錢,加大棗一枚,水煎去渣服,日三次。 【功用】散寒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氣嗽,胸滿短氣,不欲飲食。 出自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可以看出是小青龍湯去芍藥、半夏加紫菀、陳皮、大棗,以炮姜易干姜而成。再來看一下什么是“氣嗽”:病證名。肺虛邪氣壅塞所致咳嗽。方中五味子最多,在諸多散寒發散藥用五味子來防止發散太過以及斂一下那本就很少的肺氣,應是此考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