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類進化至今仍最有效的自我療愈手段。當身邊的人出現身體疲勞或是患病,我們都會習慣說“好好休息”。但是,當我們自己遇到問題,常常未必首先想到調整睡眠。隨著健康科學信息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意自己的睡眠狀況。剛剛頒布的《2019年國民健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睡眠已經成為中青年( 70 后及 80 后)公眾最在意的健康問題(排名第一)。 ![]() 睡眠滿意度打分 睡眠問題也是精神科門診經常會遇到的常規問題,最近門診經常遇到來診的老年失眠患者以過來人的口吻教育其他失眠患者:“安眠藥不能吃,吃了就像我要吃一輩子,越吃越傻。”說的很多不明所以的患者一頓點頭稱是。那么安眠藥真的吃上就是一輩子嗎?長時間吃安眠藥真的會越吃越傻嗎?當然不是。 安眠藥是能起到鎮靜安眠作用的一類藥物的統稱,而安眠藥物中又分為很多的種類,我們所說的有依賴性的藥物一般是指苯二氮卓類藥物,而這一類藥物也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安眠藥物,代表藥物包括:艾司唑侖、阿普唑侖、氯硝西泮、勞拉西泮、地西泮等。 ![]() 艾司唑侖 苯二氮卓類藥物并不是一吃上就會產生藥物依賴性,而是在連續服用8個星期以上的時候有可能產生依賴性,也就是說只有一部分人有可能在連續服用8個星期的時候產生藥物依賴性。 而即使同為苯二氮卓類藥物,產生依賴性的可能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相對而言半衰期更短的藥物更容易產生依賴性,半衰期長的長效藥物則不然。這主要是因為半衰期長的藥物再人體存留的時間更長,更容易依賴體內沒有代謝完全的安眠藥成分度過停藥后的報復性失眠階段;而短效的安眠藥物大概在停藥后1天以內代謝完全,無法幫助抵抗停藥后2-3天的報復性失眠階段。 ![]() 苯二氮卓藥物的半衰期 其實即使已經產生藥物成癮,也是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度過因為停藥時而出現的撤藥反應。具體方法一般是每隔2個星期減少藥物治療劑量的四分之一,直到完全停掉該藥物。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撤藥反應的發生也可以減少撤藥反應的強度,甚至最終停止撤藥反應。 對于安眠藥,很多人都存在畏懼心理,認為安眠藥有很大副作用,服用后會成癮或導致癡呆。實際上,如果確實存在失眠,在醫生指導下短期應用安眠藥并不可怕,更不會成癮,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治療失眠方法。因為,短時間內正確服用安眠藥極少積聚產生副作用,更不會引起癡呆。 如果失眠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安眠藥后出現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多與失眠本身有關,而并非服用安眠藥所造成。但有些人自行長期濫用安眠藥,一片不見效就兩片,兩片不見效就三片、四片、五片,這種情況就很可能產生依賴性和成癮性,并可能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等腦功能受損癥狀。 成癮與服用者體質有關。同樣是服用 8 個星期的安眠藥,有的人不會上癮,有的人則可能上癮;這與體質有較大關系,因為有人本身就是容易成癮的體質,這是由基因的易感性所決定的。 不要隨意服用安眠藥。偶爾失眠,就吃安眠藥,雖然這樣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失,但時間長了,仍有可能造豈成藥物依賴。失眠可由多種原因造成,它可能是某種潛在問題(如抑郁癥、焦慮癥)的一個癥狀,這需要對因施治;原發病治療好了失眠癥也隨之緩解。 另外夏季到來,我們的夜生活會明顯增多,對于我們的生物時鐘是個嚴峻的考驗,長期、連續、豐富的夜生活會徹底打亂我們的生物時鐘,打亂睡眠節律,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失眠問題,如果嘗試自我調整生物鐘宣告失敗,完全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短時間選擇引導睡眠快的安眠藥物幫助調整生物時鐘。個人推薦第三代的非苯二氮卓類藥物——佐匹克隆,引導睡眠快,作用時間短,對身體沒有明顯的影響,最關鍵的是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沒有依賴性。希望這個夏夜,你能睡的好。 參考文獻 丁香醫生.健康報《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2019 何秋.《安眠藥 短期用不可怕》.2012 崔立謙.《避免成癮 過分服用安眠藥》.2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