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積食一般分為這三個階段,階段不同,調理方向也不一樣,需要辯證調理。
階段一、積食早期階段
把這個階段叫做新積,積食才剛剛開始。因為食物存留在腸道內,沒有及時被排出去,容易有飽腹感,所以,寶寶會感到胃口很差。還伴隨著嘔吐,腹瀉,或者因為腹脹而作痛,煩躁不安,舌苔厚膩的情況。
這個時候的處理很簡單,給孩子煮點(焦三仙)水: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炒雞內金各6克,熬水喝,不要連吃超過三天。
階段二、消食化熱階段
這時候食物停滯在脾胃,積久則郁而化熱,這個階段的表現有嘴唇紅、舌質紅,或者有低熱,脹氣腹熱,大便秘結,舌苔黃厚。
對于這類孩子可以用(保和丸),成分中除山楂、神曲、麥芽,還有清熱的連翹,通便治腹脹的萊菔子。3歲以上的孩子都可服用,兩歲以內的孩子可用雞內金。方法是,焙干研面后,用水或奶沖服,也有消積食健脾胃的作用。
階段三、脾虛階段
此時的孩子,面黃肌瘦、甚至肚子脹大,四肢卻很瘦,胃口不佳,或者特別能吃卻不吸收,容易腹瀉,積食的狀態反復出現。
這就不是簡單的吃點焦三仙就可以解決的了。需要用山藥水(攻補兼施):懷山藥9克、蓮子肉6克、茯苓6克、薏米6克、芡實6克、焦山楂6克、焦麥芽6克、焦神曲6克、炒雞內金6克,每天一副,一般喝一兩周。
如果孩子還伴有體質差、動不動就生病,盜汗的情況,可以配個(元健散)健脾補虛,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增強體質。一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辯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