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劉志忠 [單 位] 湖南省冷水江市同興醫院 [來 源] [全 文] 本方是家傳秘方,歷經筆者近20余年的臨床應用探討,加以精研篩選加減,在臨證中療效顯著。對中風偏癱證,在臨床中取證100例對照比較,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80歲;好轉率為98%,治愈率達85%。 方劑組成:黃芪150g、川芎15~30g、當歸15~30g、杜仲15g、赤芍、牛膝、桃仁、天麻各15g、紅花10g、膽星10g、水蛭、地龍各10g、蜈蚣2條,通草3g、桂枝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或研末用開水沖服,每次20~30g,每日3次。 功效:益氣活血,滌痰化瘀,熄風通絡。 主治:中風偏癱,口眼渦斜,舌強言蹇,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神識昏蒙。 方義:重用黃芪益氣生血;杜仲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水蛭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天麻,全蝎,蜈蚣平肝熄風通絡;膽星清熱化痰;通草,桂枝溫經活絡;炙甘草調和諸藥。 現代藥理表明:黃芪能興奮中樞神經,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皮膚血液循環的作用;杜仲、川芎、當歸、赤芍、牛膝、桃仁、紅花,水蛭均有降血壓,抗血栓,抗凝血,擴血管,降低血液粘度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天麻、地龍、蜈蚣、全蝎、膽星有鎮靜、抗驚厥、溶血作用;對心血管有興奮作用。桂枝、通草有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血管作用。 治療診斷標準: 據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分會1986~1906年在山東泰安召開的會議上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病名診斷,主證:口眼渦斜,舌強言蹇,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起病急驟,如暴風之疾速,矢石之中的。病發多有誘因,未發之前常在先兆癥狀。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有主證兩個以上,起病急驟,結合舌脈、誘因、年齡等方面的特點即可確定病名診斷。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計分法,著眼于神志,語言,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本病與西醫所稱的腦卒中大體相同,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壓性腦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病中主要有腦血栓形成,腦血栓和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等。 病案舉例: 楊某,女,67歲,1993~12~3號門診。右側上下肢完全性癱瘓7天。患者7天前感覺頭暈,右側麻木,右上下肢無力。急送某職工醫院檢查治療,診斷:腦血栓,中風右側偏癱證。患者不住院,要求中藥治療。T36度,BP15/13Kpa,神志清楚,語言蹇澀不流利,反應遲鈍,口流涎水,口苦,咽干,右側上下肢完全性癱瘓;舌質暗,舌苔薄白,舌下脈絡少許瘀點,脈遲、弦、澀。診斷:中風偏癱證。(瘀阻經絡型)。治法:益氣活血化瘀,滌痰熄風通絡。自擬復癱回春湯加減:黃芪150g、當歸、川芎、牛膝、赤芍、桃仁各15g、杜仲20g、紅花、天麻、僵蠶、全蝎、地龍、膽星、條芩各10g、蜈蚣2條,水蛭10g、桂枝6g、通草3g、炙甘草6g。5劑,水煎服,每日3次。12月8日復診:自訴右側上下肢有輕微疼痛,由陪人攙扶能跛行,痰涎減少,語言清晰,舌苔薄白,脈遲、細、澀。以原方加減鞏固療效:黃芪150g、當歸、川芎、赤芍各15g、天麻、紅花、桃仁、地龍、靈仙各10g、杜仲20g、炙甘草6g、丹參20g。10劑,水煎服,日3次。1994~01~10再診。自訴右側疼痛消失,自撐手杖步行駛,右手能握筷子,舌質正常,脈沉遲虛。再以原方去僵蠶,全蝎,蜈蚣,加白術,阿膠,共40劑病愈,生活完全自理。 體會: 中風又名'卒中',多由憂思惱怒,飲食不節,或嗜酒及肥美食物,房室所傷;勞累過度,致陰陽失調,臟腑氣偏,肝陽暴張,內風旋動,氣血逆亂,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心竅而生。《中風銓》說:'五臟之性肝為暴。'李尉生氏認為,本虛標實是以'氣虛血瘀為多見',急性的標實以瘀血痰濁為主,而后期的本虛'多以氣虛,陰虛多見',由實轉虛或發病即為虛證。本方根據以上病機而設制,標本兼治,補益肝腎、熄風通絡、化瘀滌痰,行氣活血藥溶于一體,而隨證加減。對肝腎虧損,痰濁血瘀,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的偏癱療效顯著。,今特將祖傳秘方治中風偏癱經驗介紹出來貢獻于祖國,造福人類,使中風偏癱患者早日康復。 |
|
來自: 新用戶144883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