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長城,我們都知道,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一路上穿高山,越深谷,涉沙漠,縱草原,全長1.3萬余華里,故稱萬里長城。 ![]() 公元前五至七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位于北部的燕、趙、秦等國于要沖之地高筑城墻。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列國長城連成一線,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工程奇跡。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時修復建造的。 ![]() 長城由東至西縱橫華夏,歷經十三關,關關皆是要沖之地。 第一關:山海關 ![]()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關,這里遂成為了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山海關依山襟水,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 早年求學北京,寒暑之途的火車,都會經停山海關火車站 ,但從未親臨關口 ,只能在車廂里眺望長城。直到2000年夏季 單位組織山海關旅游,才近距離感受了他的雄渾壯美。 第二關:黃崖關 ![]() 黃崖關位于天津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 ![]() 黃崖關長城跟金山嶺長城頗有幾分神似。夕陽暮色之下都現金黃,尤其是秋日傍晚,落日時分更是金光璀璨,神采奕奕,宛如金龍穹舞。 第三關:居庸關 ![]() 居庸關也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位于北京昌平區內。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現存關口建于明洪武年間。 ![]() 因工作我曾多次探訪居庸關。陳光故影,烽煙歲月如幻,鏡石古轍如鐫。關口之下,磨油如鏡的青石板路面,深深淺淺,密密麻麻的車轍印跡,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心思神往,是川行不息的人車洪流和騾喧馬嘯。耳畔悠幻,是旌旗漫卷狼煙,戰鼓洞徹八方的激戰。低頭思,雄關漫道!舉頭望,漫道雄關! 第四關:紫荊關 ![]()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 ,一向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道:“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說明了紫荊關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五關:倒馬關 ![]() 位于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 ![]() 2019年暮秋,與友人游覽此處。秋瑟之下一堵殘墻迎風而立 ,雖形損,但氣存。宛然是壯士暮年,雄心不已的風姿。秋風蕭瑟之中,殘垣斷壁,衰草枯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六關:平型關 ![]()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 我知平型關還是中學時候的歷史教科書。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正面戰場上的第一次勝利--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與信心。也在中國軍隊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近代史上,平型關也因此被國人所熟知,銘記。 ![]() 第七關:偏頭關 ![]() 偏頭關歷史悠久 ,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 說實話,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對偏頭關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印象里好像很多年前在一檔電視節目里看過一點 ,知道有這么個地方。但具體什么情況就知之甚少了。這座矗立在黃河大灣處的關隘,宛如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以一己之力扼守在黃河要塞。關的雄渾與河的悠遠神行相合,中華民族的性格卓然呈現。 第八關:雁門關 ![]()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族。漢武帝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可以說在漢族驅逐胡族的戰斗中,雁門關從未缺席。雁門關不僅浸染著華夏兒郎的熱血豪情,也在淚目里送別了王昭君出塞和親。而楊家將的故事,更讓雁門關融入了民族的血脈。 第九關:娘子關 ![]() 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人稱“娘子軍”,故得名。 ![]() 可以說, 在華夏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戰場上 ,女子多奇志,巾幗不須眉。一個個杰出女性星輝閃耀。娘子關的名字就是最好的定義。 第十名:殺虎口關 ![]()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接處,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 ![]() 殺虎口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關稅日進“斗金斗銀”。而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其實明朝的時候,這里的名字叫殺胡口 ,清朝康熙北征將這里改成殺虎口。 第十一關:嘉峪關 ![]() 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 嘉峪關是大漠中的孤城,擔起“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悲壯,懂得“望極天涯不見家”的無奈。佇立關前,閉目沉思 ,耳中依稀聽得到戰場的嘶殺聲,駝鈴叮當聲,車馬交錯,市集繁喧。然而歲月終有起復,當塵埃滿面,兩鬢如霜的嘉峪關,走到今天的歷史時刻。人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它的輪廓,更是精神世界的一場饕餮。 第十二關:陽關 ![]()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 今天的陽關僅剩遺址,現實尋訪已無具體身形。但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古詩中,我們感受的不僅僅是人的孤寂 ,更是一座關隘的孤寂。退回荒涼的遠古,此時,長河落日孤城閉,唱盡陽關無限疊。 第十三關:玉門關 ![]() 玉門關在敦煌市區以西70至100公里處。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 ![]() 玉門關今也僅剩殘址,我們尚能在詩歌中感受它的音容和氣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孤城敦煌遙望玉門關,橫越幾萬里的長風,終不會過玉門,能過玉門的,只有燕云鐵騎和一縷神思,這就是古人的玉門關。 ![]()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荒蕪烽火寂邊城,看今日之華夏 繁花似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