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1927年4月初,廣州一片花紅柳綠。雖然當時蔣介石的屠刀已經對共產黨人高高舉起,但此時,一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正躺在德國人開的婦科醫院里,對未來充滿期待。因為她馬上就要當媽媽了。而一直守護在身邊的,是這位準媽媽的媽媽: “小超,你現在什么都不要想,身體最要緊。這里的王德馨大夫是全廣州最好的產科大夫,咱們這次,一定能順順利利把孩子生下來!” 當時,廣州雖然還沒公開屠殺共產黨人,但為了保險起見,母親在幫女兒填寫住院手續的時候,還是用了化名。 只有倆人單獨在房間的時候,她才會叫“小超”的名字,因為女兒的本名叫做:鄧穎超。 上期節目,我跟您聊了聊鄧穎超與周恩來的愛情故事,其中也聊到了鄧穎超為國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 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培養出這么一個優秀的女性的家庭是什么樣的?她選擇的革命道路家里人支持嗎?那這,就是咱們今天的故事了。 照顧開導 守護女兒 其實,聽了開場的音頻小劇場您就應該能明白:鄧穎超的母親一直都知道女兒女婿的身份,并且一直在守護這個家。 鄧穎超生孩子的時候,已經和周恩來結婚兩年了,但因為工作的緣故,倆人常常聚少離多。 之前,周恩來已經從廣州調到中共中央軍委和組織部工作,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直接領導人,身處最危險的前沿陣地,可偏偏又趕上鄧穎超臨產,他自然沒辦法陪在身邊。 然而,禍不單行——鄧穎超難產了。 雖說她的醫生王德馨是廣州最有名的產科大夫,但是即便她想盡了一切辦法,三天三夜過去了,孩子還是生不下來。 眼瞅著再拖下去,大人孩子都保不住,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果斷要求:保大人! 但對于這個決定,鄧穎超是不甘心的,畢竟這是她的骨肉,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周恩來的孩子,他們兩口子已經失去過一個孩子了,怎么能再失去第二個? 那是在兩年前的秋天,周恩來當時正率領軍隊第二次東征,鄧穎超留在廣州開展婦女運動。可就在那個期間,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左思右想之下,還是喝下了打胎藥。 這事兒其實很危險,最后胎兒雖然打掉了,可身體也被折騰得夠嗆,為了能盡快好起來,鄧穎超只好給母親寫信,讓她從天津來了廣州。 母親一來,就責備女兒太輕率了,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和丈夫商量呢? 果不其然,當周恩來東征回來,聽說了這件事,他生平第一次對鄧穎超發了火。 因為在他看來,生育和工作不是對立的關系。鄧穎超也知道自己錯了,所以從那時候起,她就一直想著能再懷上孩子。 可如今呢,孩子終于要出生了,可又是這種生死抉擇的局面。 鄧穎超苦苦哀求王大夫要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孩子、不用管她, 可最后,還是母親說服了女兒,她安慰鄧穎超說,現在你還年輕,只要保重身體,以后還是有機會的。 從仕宦之家走向社會 其實,楊振德是理解女兒的痛苦的,因為這份痛苦,她自己當年也感受過。她有著怎樣的婚姻?生下鄧穎超后,她為何要對丈夫以死相逼? 楊振德原本是湖南長沙人,楊家世代經商,家業頗豐。但到了楊振德的父輩,為了在仕途上出人頭地,他家就放棄了祖業,就這樣,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小時候,楊振德就隨父母來到了廣西,一家人靠著父親在縣衙里謀得的小職位勉強維生。日子雖然清貧,但倒也其樂融融。 然而14歲時,楊振德的父母就因病相繼去世,她獨自料理了雙親的后事,并且翻開了父親遺留的《傷寒論》,開始自學中醫。 在學習的三年中,她漸漸能為人看一些病了,由于她為人端莊文雅,態度和善,醫術又好,因此在當地也有了一些名氣,不少達官貴人的夫人都會慕名前來。 而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百姓,她都平等對待,對貧苦人家她更是分文不取。 在行醫的過程中,楊振德結識了一個叫鄧廷忠的武官。 鄧廷忠這個人,絕對算是個忠臣良將,他26歲考中武進士,當上了御前侍衛,之后又步步高升。 36歲時,他率軍進擊法國侵略者,直搗法軍駐地越南宣光城。彈盡糧絕、自己身負重傷后,他依舊奮勇揮舞著鐵旗竿,刺殺法軍少校,絕對是個英雄。 認識楊振德的時候,他的妻子也剛去世不久,于是,在1900年,楊振德嫁給了鄧廷忠,做了他的續弦。 當時正趕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鄧廷忠奉命入京護主。因護駕有功,他被擢升為南寧鎮臺,統兵戍邊,成為了綠營的高級武官。 雖說丈夫升官了,但楊振德并沒有半點鎮臺夫人的架子,一如既往地相夫教子,時不時的坐堂出診,為病人把脈開方。 在生下鄧穎超之前,楊振德生過一個兒子,但沒多久就夭折了。因此多年之后,她自然理解女兒失去孩子的痛苦。 失去兒子之后不久,她就生下了鄧穎超,可重男輕女的丈夫并不高興,說想把女兒送人。 一聽這話,一向賢淑的楊振德怒了,她一手抱著女兒,一手舉起菜刀,對丈夫說: “你要把女兒送人,就先殺了我吧!” 看到一向文靜的妻子竟如此剛烈,鄧廷忠妥協了。三年之后,他因為一些過失,被流放新疆。 作為犯官的家屬,楊振德在南寧無依無靠,只好帶著年幼的女兒開始了四處漂流的生活。 母女倆去過廣州,也到過上海,但都沒能站住腳跟。正好在那個時候,他們收到了丈夫前妻生的三個兒子寫來的信,說是天津有工作,可以來試試。 楊振德便帶著女兒一路顛簸又去了天津,可是到來后卻發現是一場騙局。原來,三個孩子是以為繼母手中還有積蓄,就用這種辦法把她騙來了。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天津當時有個育嬰堂,正在招聘醫生,從小就學醫的楊振德通過了應聘,而且主管又正好是丈夫的同鄉,所以母女倆的食宿和楊振德的工作就都有了著落。 不久,楊振德又到一個女子戒煙所工作,每個月30元的工資,可以讓她和女兒的生活得更好一點了。 隨著女兒的一天天長大,楊振德也開始教授女兒知識。這種平靜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戒煙所停辦。而另一邊,原本流放期滿、本可官復原職的丈夫,竟然在回來的路上暴病而亡。 哎,真是身世浮沉雨打萍,這對母女一下子又沒了任何依靠。 顛沛流離中尋找歸宿 怎樣的契機讓傳統的母親接觸了新思想?白色恐怖之下,她該如何保護女兒? 在戒煙所工作的時候,楊振德認識了一個同盟會的成員,經過他的介紹,1913年,楊振德帶著9歲的女兒去了北平,在一個平民學校當教員。 在那里,楊振德接觸了大量的進步人士,思想開始蛻變和升華。尤其是校長陳翼農,在思想上對她的引導很大。 陳校長幫助她走出了個人、家庭的困苦,讓她開始關心時局,開始尋求國家、民族的出路。 然而學校剛剛成立半年,陳翼農就被袁世凱抓住和殺害了。這時,楊振德做了一件一般女性都不敢做的事:她不顧個人安危,參加了革命黨同事們為陳校長收尸安葬的壯舉。從此她便知道:改革、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 而母親的一言一行則一直在影響著幼年的鄧穎超。 學校停辦后,楊振德再次帶著女兒返回了天津。她決定要拼盡全力讓女兒讀書、接受進步思想,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 鄧穎超在天津讀書時的照片 為此,她同時兼任了四個家庭教師的工作。鄧穎超也很爭氣——11歲那年,她虛報了2歲,直接跳級考入了直隸第一女師預科,第二年升本科。 您聽聽,12歲讀大學,這可不是一般的爭氣啊! 就這樣,楊振德住在別人家里教書,女兒住在學校里讀書,母女倆每星期天才能相會,她們互相慰藉、互相鼓勵。 在此期間,鄧穎超的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相繼得了肺結核病去世。母親處理三個哥哥的生活、喪事樣樣周全,這些都被鄧穎超記在了心里。 后來,她幫助周恩來處理眾多親戚的事情也都非常周到,這些都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 五四運動爆發后,鄧穎超參加了覺悟社,并到北京與李大釗、鄧中夏等商談聯合改造青年愛國團體計劃。 ![]() 1920年覺悟社成員合影 (后排右一為周恩來,前排右三為鄧穎超) 回來后,女兒在家里整天唱著“覺悟社”社歌,聽多了楊振德也會唱了: 覺悟歌音樂:海聲和音組 - 大江歌罷 ![]() 順便補充一句: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周恩來。 1925年,鄧穎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而楊振德也由同情女兒的革命轉變為了自覺支持女兒的革命,繼而到自己也參加革命了。 ![]() 1925年,鄧穎超(右)與母親楊振德的合影 她跟著女兒四處奔波,以行醫、教書維持生活。女兒在廣州與周恩來結婚后,楊振德也來到廣州。 但她不愿靠女兒女婿生活,而是去一所中學當了地理和歷史教師,后來又去另一所學校做了學監。 讓我們把時間再拉回到1927年4月的廣州產房。鄧穎超的孩子最終沒有保住。但楊振德相信,這些年這么多風浪都過來了,女兒也一定可以熬過這種痛苦。 然而母女倆當時并不知道,更大的風暴還在等著他們:1927年4月15日,軍閥陳濟棠開始在廣州搜捕和屠殺共產黨,廣東省委婦女部的同志急忙喬裝去了醫院,冒險通知鄧穎超:讓她們趕緊離開廣州。 可當時的鄧穎超身體極度虛弱,就靠她們母女倆,怎么走得了呢?絕望之下,她們只好再次求王德馨大夫幫忙。 王大夫是個好人,她將鄧穎超安置在了醫院的一個閑置屋子里。很快,軍警就來醫院搜捕了,王德馨告訴他們:產婦已經在三天前出院了。再加上這是德國人開辦的教會醫院,所以軍警也不敢太造次,沒有搜查就悻悻地離開了。 就這樣,母女倆在醫院躲避了兩個多星期,等身體慢慢恢復了,倆人便在王大夫的幫助下,利用醫院去香港采購藥品的機會,喬裝打扮成了護士和傭人,坐著德國領事館的船,到達了香港。 但香港也不是久留之地,母女倆很快又登上了去往上海的船。 由于黨組織被破壞嚴重,鄧穎超到上海后不久,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那時,23歲的她擔任了中共中央的婦委書記,第一次婦委會議就是在鄧穎超到上海后的家中召開的。 她和同志們事前商定了暗號,她穿著一身墨綠色的旗袍,桌子上還準備了一副麻將,有陌生人來的話,便以打麻將做掩護。 為了保險起見,母親楊振德再次扮演起了傭人,在屋外收拾家務和望風。 與此同時,她還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開館行醫。可實際上呢,她是女兒女婿的交通員、勤務員。 ![]() 鄧穎超與母親楊振德 當時組織上每個月發給周恩來生活費12元,鄧穎超8元,然而,夫妻倆除了衣食住行的開支外,還有一些應酬,這點錢根本不夠用。 楊振德便把自己行醫所得,用來貼補家用和資助女兒女婿的地下工作。 行醫治病,投身革命 隨著上海的形勢愈發嚴峻,1931年冬天,中央從上海搬到了蘇區,楊振德也跟隨女兒女婿來到了江西瑞金。在那里,這位母親又是如何為革命發光發熱的呢? 那一年,楊振德已經56歲,常年的漂泊生涯讓她身體承受不住了,因此剛到蘇區時,她經常生病。 好在當時蘇區有個名醫,叫傅連暲,他不僅耐心地給楊振德看病,還讓老婆在飲食上對她悉心調理,一來二去,兩家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2年,傅連暲將自己的全部家產、以及自己開辦的福音醫院捐給了紅軍,并將醫院改名為中央紅色醫院,自己擔任院長。 當時,由于蘇區被國民政府嚴密封鎖,醫院缺醫少藥,毛澤東就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想。正好,楊振德熟悉中醫,她便在中央紅色醫院里給戰士和老百姓看病。 在那里,她吃的是粗米淡飯,不僅缺油少鹽,而且每天都吃不飽;衣服穿的也是粗布破衣、麻草鞋,但她從不叫苦。 人人都知道鄧穎超的母親是個好醫生。周恩來也很尊敬她,在別人面前稱她為鄧老太太。 ![]() 然而,蘇區穩定的生活僅僅持續了兩年,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和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性轉移,也就是長征。 可就在決定做出之前的一個月,鄧穎超突然得了肺病,高燒吐血,楊振德一直在她身邊服侍治療。 看到鄧穎超這個樣子,組織上決定用擔架抬著她參加長征。而楊振德因為年紀太大,只能留下、向白區轉移。 戰火連天,母女倆不知此次分別何日能相見,鄧穎超和周恩來覺得對不住母親,但楊振德反倒勸慰他們說: “誒~~~多少風浪都過來了,干革命就應該堅強一些,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身體。” ![]() 鄧穎超、周恩來送給母親楊振德的照片 分別時,母女倆沒有掉淚。之后,女兒和女婿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楊振德一個人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1935年,她在江西南昌不幸被捕,被國民政府關押在了九江。 國民政府當局知道她是周恩來的岳母,為此千方百計地希望她能公開發表聲明,勸說周恩來和鄧穎超脫黨。 您猜楊振德怎么說? 兒大不由母!再說,你們蔣委員長的兒子,不是在蘇聯也參加共產黨了嗎?他怎么就不管呢?如果你們非要定我的罪,那就殺我的頭好了! 得,勸說她的國民政府高官碰了個釘子,雖說對她恨得咬牙切齒,但也無計可施,殺掉吧,又怕影響不好,只好一直關著她。 楊振德就這樣在監獄里待了兩年多,后來直到國共第二次合作、經過組織多方尋找,才將她解救了出來。讓她和女兒女婿團聚。 母女倆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話,然而此時,楊振德已經64歲了,牢獄折磨讓她的的視力變得很差,但她仍堅持讀書看報、關心時事,堅持為辦事處的同志把脈看病。 生活上也十分儉樸,不讓女兒給她添置衣服,一直還穿著出獄時穿的衣服。 為了不影響到女兒和女婿的工作,她獨自一個人租房住,而且還時常對女兒說,自己的身體很硬朗,你們安心工作就好。 ![]() 楊振德寫給鄧穎超、周恩來的家書。 來源/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可實際上她一直在隱瞞自己的病情。1940年冬天,這位勞累了一生的老人倒下了。 重病之際,她笑著對女兒說: “小超,我要回家了,你們不要難過……” 臨終前,她沒有向組織上提任何要求,而是對前來看望的同志們說:“我是不重要的人,你們不要為我忙了吧!” 1940年11月18日,這個偉大而又平凡的女性在重慶溘然長逝,享年64歲。 ![]() 周恩來與鄧穎超等在楊振德墓前合影 第二天《新華日報》刊載了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聯名發表的訃告。同日的《新華日報》還以整版的篇幅,刊發了紀念她的長篇文章。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為她舉行了簡樸而又莊嚴的葬儀。 在紀念儀式上,鄧穎超強忍著悲痛說:“今天我在親愛的母親前,在同志們和朋友們面前宣誓:我一定堅守母教,堅定忠實于中國革命事業,為民族、為階級斗爭到底……親愛的媽媽,請你安息吧!” 楊振德可以安息了,她的女兒確實用一生實現了自己的誓言。 編輯:謝佳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