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囚徒》與經典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有很強的關聯,可以說前一本書是后一本書的進一步詮釋和實操方法。《思維的囚徒》一書是亞里克斯·佩塔克斯和伊萊恩·丹頓夫婦合著的,他們夫婦倆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爾的追隨者,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踐行書中弗蘭克爾書中的理論,獲益匪淺,還發起成立了國際意義研究所。弗蘭克爾是著名心理學家,是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的開創者。在弗蘭克爾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96年,亞里克斯找到弗蘭克爾,提出想寫一本書進一步詮釋其意義理論,弗蘭克爾抓住亞里克斯的胳膊熱情的鼓勵道“亞歷克斯,你要做的就是把書寫出來。” 這就是《思維的囚徒》一書的由來,所以兩本書結合起來閱讀效果更佳。書名“思維的囚徒”意指被自己的狹隘觀念束縛捆綁,生活在自己狹隘思維的牢籠之中。如何突破思維的牢籠?應用弗蘭克爾的意義理論,采用此書介紹的7個原則,可以讓大家能找尋到意義,過上積極而有意義的人生。此書出版后好評不斷,《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斯蒂芬·柯維博士還為此書作序,非常值得閱讀。 一、關于人生的意義 意義理論的核心是鼓勵人們:積極地生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同時也要盡己所能去發現意義。 柯維說人們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選擇反應的自由和能力,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全在我們的反應里。這就是終極的自由,造物主給了人自由意志,在任何境遇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意義理論的基石。一個人思想的終極自由,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剝奪。這也是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中所悟到的。 意義理論的第二個基石是人都有追求意義的意志,追尋意義對人非常重要,找到生活的意義是每個人的責任。 意義理論的第三個核心觀點是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有其意義。人生的路沒有白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人生缺少意義,人們就會感到憂慮、空虛,意義好像是造物主事先安放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發現真實的自我。 二、活出生命意義的7個原則 光有意義理論,但卻不知道如何找到意義不行,找到意義無法活出意義人生也不行。此書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亞歷克斯通過不懈的研究以及親身實踐,在此書中系統地總結出活出有意義人生的7個原則,幫助人們避免成為“思維的囚徒”,過有意義的人生。 原則1: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這就是意義理論的第一個基石,有了這個前提,很容易推導得出,我們應該:
原則2: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這是意義理論的第二個基石,我們要追尋意義。不管我們一生會擁有多少權力、金錢和名譽,真正支撐我們走完一生的是意義。最重要的是,意義會幫助我們成功擺脫無法逃避的痛苦與磨難。 作者將生活比作迷宮,即意義迷宮,這個迷宮曲折盤旋,但沒有死胡同。中心就在那里,但我們要走過無數的曲徑才能到達。我們從未真正迷路,但卻永遠無法看清前進的方向。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我們走過的每一步,經歷的每一段經歷都能教會我們很多生活的道理,每一步都有意義。 我們在探索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意義迷宮時,總會遇到很多的無奈和挫折,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這條道路上,我們要避免陷入思維的囚徒,真正支撐我們走完一生的是意義。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莫過于認識自己。我們需要花點兒時間和精力來質疑、反思和真正地認識我們是誰,什么能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 原則3: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有了前兩個理論基礎,很容易得到第三個關于意義的時間理論。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的人,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答案,只有適合你的答案。你的任務就是,對于你來說,發現此時此刻的意義。 我們的一生都有豐富的意義,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有意義。當我們停下來思考做出決定的理由時,我們就會發現意義。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需要勇氣,花點兒時間反思每一個生命瞬間的意義,這是讓我們最終獲取個人整個生命的深層意義的第一步。 如果不去主動尋找意義,那么即使我們被意義包圍,我們也無法發現意義。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是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我們有意識地生活時,我們會使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義。 原則4:千萬不要違心做事 有了前三個原則基礎,后面的原則就是術的層面,第四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違心的去做事,違心做事就是與意義背道而馳。 有時候,我們越想得到一件事物,就會越用力,而用力的這個過程,行為容易發生扭曲。比如,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故意討好對方,進而做出很多違心的舉動,當利益一得到甩下人家就走,過河拆橋。 原則5:從遠處審視自己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也非常簡單,但卻不那么容易掌握。簡而言之,讓自己的思維抽離出自己的身體,想象像看電影的一樣來看自己,將自己想象成第三人,自己審視自己,就像看其他人一樣看自己。 弗蘭克爾說,他在被關押在集中營期間經常使用自我分離技巧。他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囚犯,這讓他能在集中營堅持下來。 你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我分離式的大膽勾畫自己的生活藍圖,客觀的審視自己的一舉一動,用更多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自己……采用自我分離的方法,從遠處來審視自己,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為,最終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意義。 原則6: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不與別人發生任何沖突,不要陷入各種艱難困苦之中。但世界不會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運轉,沖突和困難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耗費精力生氣郁悶,受困其中,就成了自己思維的囚徒。 如果轉變注意力,我們就會對問題產生新的認識,對每一個問題,總有三個、三十個甚至三百個以上的不同觀察視角。永遠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樂觀的視角上。 如果你犯了一個錯誤、遇到了一個困難,轉換視角問問自己,在這之中有什么積極有益的東西?通過轉換視角,改變關注焦點,獲取新的認識,找到更深層的意義。 原則7:要敢于超越自己 在尋找生活意義的過程中,可做的事情有大有小。當我們超越了自己,不管對他人是無私奉獻、寬恕體貼,還是慷慨相助和寬容理解,我們都會進入意義的精神境界。超越自我、無私奉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就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囚徒。我們在幫助他人中找到意義,在服務社會中找到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是在幫自己,讓自己更接近我們的真實本性。 生活會以某種方式回報你的所作所為。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思想、言語和行為的反映。 三、意義三準則 如果你覺得7個原則有點太多,作者很貼心的再次濃縮成三個準則,即“OPA意義準則”: Others: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O)。 作者還圍繞以上三個準則單獨寫了一本書《OPA方法:讓你找到生活及工作的快樂和意義》,大部分內容在此書中已經介紹,只是采用不同視角重新組織內容。 綜上,意義理論的核心要點是,我們始終都有選擇的自由,雖然我們無法決定哪些事情會發生,但我們絕對可以選擇對待事情的態度。我們有責任去追尋生活的意義,無論境況如何,生活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生活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你能回過頭重新審視一下,你就會發現,每一段經歷都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真實的自己。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生命的意義就是找到你的天賦。生命的目標就是把你的天賦送給別人”。 我們都是自己的自傳作者,生命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我們的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選擇。把意義作為你的生活核心,過有意義的生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吧! ![]() 查理·芒格: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