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曾說,“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 這話實在耐人尋味。 是啊,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證明著——自身存在的意義。 偶然接觸到《思維的囚徒》這本書,好像打開了另一扇思維的窗戶,引導我去思考一些平時不那么在意,甚至會被忽略的問題。一些糾結的不再糾結,困惑的有了答案。原來只需要——拆掉“思維里的墻”,心靈,就會豁然開朗了。 本書作者是亞歷克斯·佩塔克斯,他師從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因此,本書與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維克多·弗蘭克爾提出“意義療法”,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則將其應用到了現代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啟發讀者發現工作和生活當中的意義,并通過“意義”來對抗焦慮、抑郁和空虛。 本書提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七大原則: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實現有意義的目標,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千萬不要違心做事,從遠處審視自己,改變你的關注焦點,以及要敢于超越自己。 “意義療法”因其現實意義,被應用到當下的工作環境中,對個人、公司及社會,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坦白說,一件事情,若在當事人看來是有意義的,那么它就值得被做。否則,拖延、借口、抗拒等行為就隨之產生。 這類似于“相信——相信的意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當生命的負擔過重,當生命被壓力填滿,自我懷疑就產生了——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也是在自己終于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時候,才發覺,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很不容易。 迫于生活、就業等各種壓力時,有人感嘆“人間不值得”,這是對人生徹底無望的“吶喊; 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有人選擇用“自盡”結束生命,這是對“人間值得”的終極對抗; 少年意氣風發,一路披荊斬棘,闖入社會,卻發現,理想和現實拉開很大差距,眼里閃爍的光芒,隨現實逐漸黯淡; …… 失去意義支撐的生命,會變得多么脆弱無力。 但是啊,總有超越個體視角的,更高遠的意義,帶我們走出陰霾。 人之所以絕望,到底是被自己局限,以為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世界,囿于狹小的范圍,被自己蒙蔽而不自知。而在自身以外,還存在更宏大的世界、更遼闊的遠方,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人生需要一點意義的支撐,在瀕臨崩潰的時刻,讓自己“懸崖勒馬”。 向下走很容易,但還是那種奮力向上攀登的勁頭,更能讓人感覺到,真真切切地活著。 格局和眼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 不是因為看到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會看到更多可能性。 有限的生命里,創造無限可能。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