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神鳥 五方神鳥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的神鳥 ![]() 五方神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的五種神鳥,但并不全為瑞鳥。分別為東方發(fā)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鹴,北方幽昌,中央鳳凰。 黃鹓雛、青色鸞、赤色鳳、白色鴻鵠、黑色鸑鷟,此為五鳳而非五方神鳥。 五方色:青、朱、黃、白、黑(紫)。當然,以上說法并不全面,只是比較詳細,下面還有其他各種豐富多樣的說法。 基本信息
角色背景 《玉函山房輯佚書》曰:“天下有五鳳,五鳳皆五色。為瑞者一,為孽者四。似鳳者四,并為妖。一曰鹔鹴,即信、仁、義、智、禮。二曰發(fā)明,即智、信、仁、禮、義。三曰焦明,即信、智、義、禮、仁。四曰幽昌,即信、仁、智、禮、義。” 《人鏡經》曰:凡五方之鳥皆似鳳,而非也。東方發(fā)明,全身總青。西方鹴鹔,全身總白。南方焦明,全身總赤。北方 幽昌,亦曰退居,全身總黑。中央鳥名玉雀,亦曰鳳凰,全身總黃。 《論衡校釋》曰:五鳥之記:“四方中央皆有大鳥,其出,眾鳥皆從,小大毛色類鳳皇。” 《說文解字》:“五方神鳥:東方發(fā)明,南方焦明,西方鷫鷞,北方幽昌,中央鳳皇。' 《后漢書五行志》引《樂協圖征》說:“五鳳(當作“五鳥”,因中央者,方名鳳皇。)皆五色,為瑞者一,為孽者四。”注引協圖征曰:“似鳳有四,并為妖。一曰鹔鷞。鳩喙,圓目,身義,戴信,嬰禮,膺仁,負智,至則旱役之感也。二曰發(fā)明,鳥喙,大頸,大翼,大脛,身仁,戴智,嬰義,膺信,負禮,至則喪之感也。三曰焦明,長喙,疏翼,圓尾,身義,戴信,嬰仁,膺知,負禮,至則水之感也。四曰幽昌,銳目,小頭,大身,細足,脛若鱗葉,身智,戴信,負禮,膺仁,至則旱之感也。” 鸑鷟 說法很多,一說鳳凰別名,一說鳳雛,一說紫鳳,一說青鳳。 《毛詩》曰:“《草蟲經》:雄曰鳳,雌曰凰,其雛為鸑鷟。或曰:鳳凰一名鸑鷟…” 《禽經》曰:“青鳳謂之鷟” 《禽經》:“青鳳謂之鹖,赤鳳謂之鶉,黃鳳謂之焉,白鳳謂之肅,紫鳳謂之鷟。” 鹓雛 鹓雛,也稱宛雛。也是鳳凰類神鳥。 《山海經·南山經》:“(南禺之山)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鶵。”郭璞注:“亦鳳屬。” 《莊子》:“南方有鳥,其名為宛雛,子知之乎?夫宛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鵔鸃 “鵕鸃”即“鵔鸃”,有學者說是玄鳥或金烏,還有學者說“鸑鷟”亦稱“鵔鸃”。《說文·鳥部》:“鵔,鵔鸃,鷩也。”鷩《漢典》解釋為赤雉。《玉篇·鳥部》:“鵔鸃,鳳屬。” 鹔鹴 五方神鳥中的西方神鳥,色白。《后漢書五行志》引《樂協圖征》說::“一曰鹔鷞.鳩喙,圓目,身義,戴信,嬰禮,膺仁,負智,至則旱役之感也。” 翳鳥 出自《山海經》:“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于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xiāng),名曰翳鳥。” 以下名目不屬五方神鳥也并非鳳凰。 金烏 金烏又名踆烏,三足烏,陽烏。其形如烏,或三足,或說三趾。 一說為日精,日中神鳥,太陽化身。《后漢書?天文》注引張衡《靈憲》云:“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像烏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奇。”。《淮南子?精神訓》載:“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東漢高誘注云:“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一說為太陽之御。《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 一說西王母手下有三足烏為之取食。但這種說法似乎較晚。因此有學者認為三足烏即三青鳥的說法不確。 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出自《詩經 商頌 玄鳥》。一般認為玄鳥為燕子,是商族圖騰。有學者認為,青鳥即玄鳥(古代青玄均有黑色之意) 帝江 帝江,又叫帝鴻。《山海經·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角色形象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于龍,用于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于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其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在中國傳統思想形態(tài)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huán)”、“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tài),無奇不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