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咨詢、教師求職、名師交流、了解教育動態,掃上方二維碼進群,備注需求:求職群/粉絲群。 一定要備注哦! 信息較多,可能回復不及時。 請等一等小編,我一定會加上您的! ![]() 賽課,往往不是參賽教師一個人的事。它時常關乎學校、地區的榮譽,一個人、一節課,是要被用來衡量學校乃至地區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水準的。 這一點,并不獨課堂教學如此,體育、藝術、軍事、勞動,各行各業都是常見的,絕非盡善盡美,但也絕對可以被理解和接受。 既如此,這個人背后有精心組建的團隊,這節課要經過反復不斷的打磨,也就都無可厚非了。 然而也因為如此,教師的確有可能成為經過一遍遍操練后負責程式化演出的傀儡,演出結束之后很快被“打回原形”,毫無進步。這是賽課被很多人詬病的地方。 我們無法改變比賽的功利屬性,但仍然可以避免淪為功利的犧牲品。 ![]() ![]() 首先,教師要堅守得住自己。任何壓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在教學上喪失主見的理由。 事實上,假使我們在整個備課、試講的過程中都任人擺布,也很難上好一節課——好的課堂教學是生生不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 如果我們不能獨立地“披文以入情”,不能發現文本中讓我們“心有戚戚焉”的地方,我們如何能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不能投入,課堂就沒有光彩。 如果我們不能自主地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做出取舍和判斷,完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預設,我們又如何能避免實施的茫然、操作的混亂以及應對的機械?沒有“自己”,教學就很難清晰、明確、生動。 其實我以為,被大家撻伐的“表演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完全復現排練效果而成功的賽課,我沒有看到過。 相反,那些只在課堂上執行腳本的教師,除了觀課者無例外的批評與嘆惋,你會觀察到下課鈴響時他們的解脫和對自己失敗的提前默認。這當然不是他們自己所樂見。 有時確實是教師本人的素養還不足以支撐賽事,畏懼使他們隱藏自己一味依賴團隊。但這樣的失敗更會嚴重打擊教師的信心,不但沒有成長起來,反而一蹶不振。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所以我想,任何時候,代表任何單位參與任何賽課,教師都要勇敢地呈現自己,在過程中更充分地認識自己,同時修正、彌補。 對于他人(即使是專家、大咖)的意見,無法說服自己的,要詰問、糾纏到真正認同、化為己有、如若己出;認同不了,就將自己的主見百般嘗試,努力服人,讓別人看出好兒來。 經歷這樣的過程,哪怕最終名次不理想,也實現了切實可靠的成長。而這是賽課對教師來說最為重要的意義。并且,常常當你憑著對自己的了解和把握堅持自己的想法、做法的時候,你最有可能成功。 ![]() ![]() 其次,主辦方要改變對賽課的組織和評價方式。 我們今天的大部分賽課,都重評獎而輕評價。賽前有預備會,課題現場抽,上課的節次、班級也由抽簽決定以示公平,專家打分之外還組織部分觀眾打分,有隆重的頒獎儀式——頗費心思,肯花代價。 評課呢?只在頒獎前后請一兩位專家泛泛而談,這其中對每節課有針對性的評價甚少而且不痛不癢。然而賽課的初衷不是為了決高下、造英雄,是為了研討交流,學習推廣。 前此種種,放大了個人榮譽,淡化了團隊努力,加重了比賽的功利性而減弱了引領輻射的效能。 像全國賽課,原本是各省教學教研團隊展示成果、爭鳴齊放的好平臺,但似乎也只是一兩年一度的比武大會,引起關注的是排名而已。 以我的想法,只要有可能,賽課要盡量及時評價反饋,最好每節課上完當場評價。而且,要多方評價:名師,學者,現場教師,學生。這幾個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的意見反饋,更有利于發現問題,提煉價值,凝聚共識。無論對上課的教師、他背后的團隊,還是觀課的教師,都更具意義。 如果不能及時、多方評價,也應該在賽后一一中肯甚至犀利地予以評價。這時專家的點評,一定要重點評價課堂中實踐和理論創新的地方,對比賽的主題體現落實得好的地方,指出并強調它值得推廣的經驗、模式、方法。當然,對明顯的問題、失誤、偏差,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評,免入歧途。 理想一點的做法,評課前應增加團隊說課環節,請“幕后”的隊友們做理論闡述,可以現場答辯。這樣是不是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領會這一節課的價值? 此外,獎項設置要改革。凸顯優劣的等級獎要弱化,增加和重視單項獎,讓各地團隊包括教師個人更有動力突破創新,鼓勵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賽課的真正目的,使賽課的價值最大化。 ![]() ![]() 第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與賽事機構協同聯動,實現賽課成果的輻射推廣。 這個成果就不只是一個人、一節課而已。這個環節,看起來淡化了上課教師的作用,但其實是對包括上課教師在內的磨課團隊的更大激勵以及持續的培養。肩負了引領更多教師的任務,便會自覺地不斷推進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成果。 上課教師不因一課成名而怠惰,團隊更不因一時的任務達成而散伙。趁熱打鐵,乘勝追擊,更多的好課以致課型以致風格流派,都可期待。 小到學校內部的賽課以及其他評優選先中的賽課,確實是教師個人的事了。怎么看待賽課?又如何通過賽課實現專業發展與成長? 要認識到,教師必須上好課。沒有可以不上好課的理由,不存在上不好課的好老師。上不好課,甚至不是合格的教師。怎么看你的課上的好不好?怎么提高你的課堂教學水平?賽課是必要的、好的手段。不要排斥這件事情。 也要充分認識到,上好課是綜合的、復雜的事,需要多方面的鍛煉與儲備,同時又提升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要愿意并有心理準備為上好課而不懈努力。 ![]() 學校內部的賽課,更可以輕功利重研討。同時因為是個人的準備與努力,更體現個人特點,或者更應該提倡教師發揚個人特點,評價不妨更多指向教師個人,幫助教師樹立信心、增強職業熱情與興趣、總結形成風格。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多年來賽課的確成為年輕教師脫穎而出的重要乃至唯一通道,賽課得獎成為職稱晉升、榮譽評選的重要砝碼乃至必要條件,各級各類的賽課,改變了不少教師的職業命運。 之所以如此,我以為首先是因為整個行業群體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能力是中小學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通過賽課來選拔人才。 但弊端經年累積,終于導致重一時而輕長遠、重術而輕道,速成、爆紅,三尺講臺也成了爭名逐利的地方。 不過問題一經暴露,為大多數人所認知,就走上了矯枉歸正的路。 這兩年,賽課的火熱程度是降低了的,更多非賽課得獎的“草根”教師因為他們有益的思考、長期的探索而進入大眾的視野并引發熱烈的反響。 我們不能苛求所有的教師都耐得住寂寞,但起碼要讓大家知道,我們要成長,不是成名,而成長不是一節課的事情。 其實教育教學是特殊的事情,這件事情里,“人”很重要。我們的行業期待的不是狀元榜眼,而是大師,但大師未必經由科舉;我們希望狀元榜眼能成大師,但是成不了也不要緊,也無需妄自菲薄。 各有各的作用和使命。殊途同歸的是,教師要成長,然后更好地讓孩子成長;教師要更好地成長,帶動更多的教師成長,然后讓更多的孩子更好地成長。 ![]() 張玉棟,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語文高級教師,2002年邁入教壇,2005年及2010年兩次獲得全國教學大賽最高獎,2012年被任命蘭州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同年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封面人物,2017年以人才引進身份來到深圳從教。 深圳市基礎教育系統名教師,深圳市張玉棟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龍華區“龍舞華章”高層次人才,龍華區教育系統高層次人才,龍華區“名師領雁工程”領航班成員。 ![]() 作者:張玉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