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內腫瘤包括神經鞘瘤、脊膜瘤、神經膠質瘤、先天性腫瘤(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海綿狀血管瘤等各種各樣的腫瘤。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其中最常見的神經鞘瘤,那么這一期就自然而然就來到了排名第二的:脊膜瘤。由于脊膜瘤生長較緩慢,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不像神經鞘瘤有明顯的根痛,因此在疾病早期常常被忽視。 在之前我們介紹過,脊髓的被膜從內到外可分為軟脊膜、蛛網膜和硬脊膜三層。而脊膜瘤,其實說白了就是來自脊髓被膜的腫瘤,更確切地說,是起源于蛛網膜內皮細胞或硬脊膜纖維細胞的腫瘤。脊膜瘤占椎管內腫瘤的10%-30%,好發于胸段,其次為頸段,腰骶段少見,多見于中年女性。 脊膜瘤在椎管內局限性生長,瘤體一般不大,多呈扁圓形或橢圓形,腫瘤有完整包膜,與硬脊膜緊密附著,有較寬的基底。腫瘤血運來自蛛網膜或硬脊膜的血管,且比較豐富。大都為單發,多發者很少見。腫瘤組織結構較致密硬實,切面呈灰紅色。有時腫瘤基底部有鈣化砂粒,瘤體內出血壞死較少見。瘤組織不侵入脊髓實質,而僅壓迫其上。脊膜瘤大都位于髓外硬脊膜內,少數位于硬脊膜外,啞鈴狀較少見。 脊膜瘤起源于蛛網膜,腫瘤生長自然會對軟脊膜和脊髓產生壓迫,從而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但大多數脊膜瘤生長緩慢,并且呈現局限性生長,只有極少數的腫瘤呈侵襲性生長,侵犯鄰近的骨頭。因此脊膜瘤初期的臨床表現不明顯,多為相應部位有不適感或非持續性的輕微疼痛。由于脊膜瘤可以直接壓迫脊髓,因此許多患者的首發表現不是像神經鞘瘤那樣的神經根痛,而是表現為肢體無力或是麻木感。當然,脊膜瘤也可以壓迫神經根,因此在胸段的脊膜瘤也可以出現環繞身體的神經根痛和束帶感,還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腹部絞痛,從而誤診為內臟的問題。 隨著腫瘤地不斷生長,脊髓不斷被壓迫,因此脊膜瘤會出現慢性進行性脊髓壓迫癥狀。同時脊膜瘤好發于胸段,而胸髓是脊髓中最長而血液供應較差的部位,加上胸椎管相對狹小,因此脊膜瘤易于出現脊髓受損的癥狀,甚至出現脊髓半切綜合征甚至脊髓橫貫性損傷:患者逐漸出現腫瘤平面以下的肢體、軀干感覺減退,運動障礙,反射消失的癥狀,出現硬癱(肢體不能動但是肌肉張力高),大小便障礙、出汗異常等癥狀,并且往往呈現出慢性進行性加重的趨勢。 目前認為脊膜瘤與硬脊膜呈現一種“粘附”的關系,腫瘤向硬脊膜侵襲性生長,腫瘤細胞增殖形成腫瘤蒂部并刺激硬脊膜增生,從而在硬脊膜上形成一個寬厚的基底部,對軟脊膜和脊髓產生壓迫,但不會侵透軟脊膜。上述特點對于脊膜瘤在影像檢查中的診斷十分重要。跟其他椎管內腫瘤一樣,MRI平掃和增強是脊膜瘤的首選診斷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腫瘤的邊界及其與周圍脊髓等神經結構的關系,是術前評估,術后確認是否充分切除以及腫瘤是否復發的可靠手段。脊膜瘤在MRI上特征性的圖像為在增強MRI上出現的“硬膜尾征”,腫瘤局部的硬脊膜增厚,呈現線樣強化并與腫瘤緊密相連。(圖中黃色箭頭像尾巴一樣的亮線條就是“硬膜尾征”) 增強CT可作為MRI結果的補充,或在患者不能行MRI檢查時進行。CT平掃顯示腫瘤為實質性,密度稍高于正常脊髓。部分脊膜瘤內可以出現鈣化,從而在CT上顯示為一個個的小亮點,這也是脊膜瘤的顯著特點,是區分脊膜瘤和神經鞘瘤的標志性征象。 脊膜瘤雖然大多是良性腫瘤,但病情可呈持續進展趨勢,有截癱和大小便障礙的風險,因此建議盡早手術切除。脊膜瘤一般為質硬、有包膜的病變,識別度較高,也較好切除。手術方法與神經鞘瘤類似,包括半椎板、全椎板切除術等。術前術中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及毗鄰關系來確定手術切除范圍,盡可能的將腫物及其附著的硬膜一并切除。手術包括切開椎板,切開硬脊膜后完整暴露腫瘤,離斷腫瘤的血供,將腫瘤與脊髓完全分離連同基底部脊膜一并切除。之后再人工硬膜修補硬脊膜的缺損,并對受壓變形的脊髓組織松解,多數病人預后較好。 脊膜瘤手術總體上是比較安全的,神經功能并發癥大多數與術中對脊髓的操作密切相關,因此要求術中仔細操作,減少對已明顯受壓的脊髓的騷擾。一般來講背側或偏一側的腫瘤切除比較容易,脊髓損傷的風險也比較低。脊髓腹側鈣化型腫瘤手術風險相對比較高。術后腦脊液漏的風險為0%-4%,主要取決于硬脊膜有無缺損以及硬脊膜縫合的嚴密程度。 當遇到手術難以完全切除、患者不能耐受手術和惡性程度高的脊膜瘤時可考慮行放射治療。其他臨床上可采用的治療還包括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射頻消融治療等。 脊膜瘤手術后預后好,大約95%以上的病人術后神經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并且術后腫瘤復發率低,只有大約1.3%至6.4%。術后只要患者根據醫生指導建議進行積極的健康鍛煉,日常生活中注意護理,術后定期復查,脊膜瘤患者基本上能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 |
|
來自: 新用戶52304g78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