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痛風 脾腎 中醫治法 唐漢鈞 痛風屬中醫“痹癥”、“歷節”范疇,是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肌肉、筋骨、關節,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唐漢鈞教授是中醫名家,從事外科診療工作四十余年,對痛風的診治具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治外必本諸內”,對痛風的治療非常重視內治。內治尤重脾腎。認為痛風雖是肌肉、關節、經脈受風寒濕熱侵襲所致,但其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脾氣不健,肝腎虧虛。略述如下。 1 治病求本,重在脾腎 唐師本著“治外必本諸內”、“外治之法即是內治之理”的思想,對痛風的治療非常重視內治,內治尤重脾腎,認為痛風雖然是肌肉、關節、經脈受風寒濕熱侵襲所致,但其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脾氣不健,肝腎虧虛。脾失健運,一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轉化為水濕,凝聚成痰濁;二則完谷不化,尤其對厚味、酒食運化不及,而致痰濁內生,滯留于關節。脾虛生化無源,氣血無以充養關節經脈,易致痛風,故臨床上痛風多見于脾虛肥胖之人。原發性痛風為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所致,在未發生臨床癥狀之前,往往已有先天不足,肝腎虧虛的表現,加之處于慢性期,久病體虛,或急性期過服治療的化學藥物而致元氣內傷,肝腎虧虛尤為明顯。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骨經脈失養或腎司二便功能失調,濕濁內聚,流注于關節、筋骨、肌肉,閉阻經脈,形成痛風。故痛風是本虛標實之證,脾氣不健,肝腎虧虛為其本,痰濁、風寒濕熱、瘀血閉阻經絡為其標。 2 辨病分期,分型論治 唐師依據標本緩急的治則,急性期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以萆?滲濕湯、四妙散、犀角地黃湯加減,常用萆?、黃柏、薏苡仁、茯苓、澤瀉、丹皮、赤芍、生地、蒼術、蛇舌草、鹿含草、忍冬藤、虎杖、馬鞭草等。慢性期以健運脾胃,調補肝腎為主。常用參苓白術散、六君子湯之類,用黨參、黃芪、懷山藥、白術等健運脾胃。調補肝腎,補益氣血,臨床上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偏于陰虛,常用左歸丸加減;偏于陽虛,多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3 病證結合,提高療效 痛風是人體內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升高所致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結合現代醫學成果,選用抑制血尿酸生成和促進血尿酸排泄的藥物治療,如山慈姑、土茯苓、薏苡仁、六月雪、玉米須、蠶砂、木瓜、虎杖、苦丁茶等,常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并減少西藥的劑量,降低其副作用。此外,臨證用藥選用細辛、延胡索等止痛之品可以提高療效。 4 飲食調攝,防治并重 痛風患者多為脾虛體胖之人,脾虛無力運化水谷,對于高粱厚味、酒食之品更是運化不及,高嘌呤食物對于具有痛風體質者已明確成為發病的促進因素。因此飲食調攝在痛風慢性期的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豆制品等,并需戒酒戒煙,多飲水,多少蔬菜水果,以助濁毒排泄。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72歲。2005年7月30日入院。因左足紅腫熱痛5日伴右小趾疼痛3日就診。患者素有痛風病史,雙足多次出現腫痛。5日前無明顯誘因下左足出現紅腫疼痛,3日前右小趾亦出現腫痛,無發熱,胃納欠佳,大便數日未行。診見:左足背及足踝部紅腫,邊界欠清,膚溫高,觸痛明顯,尤以外踝處最甚,左足屈伸不利,右小趾跖趾關節處略腫,觸痛+。舌紅、苔薄黃,脈小數。治法:涼血清熱,利濕通絡。藥用:生地、蛇舌草、土茯苓、山慈姑各30 g,赤芍、丹皮、川牛膝、青蒿、佩蘭、陳皮、姜半夏、蘇梗各12g,蒼術9g,黃柏、薏苡仁、苦丁茶、茶樹根、寒水石各15g,生甘草10g。同時患處外敷金黃膏。服藥1周后,大便已調,除左外踝處仍有輕度腫脹,膚色黯紅,膚溫稍高外,余處紅腫消退,行走時左足稍感疼痛,右小趾跖趾關節處腫痛已消,續上法治療1周,痊愈出院。 收稿日期 2007-05-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