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過度取悅他人。 取悅,是一場高成本的內耗。習慣于取悅他人者,消耗了自己的時間和心力,忙著去感知別人的需求,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本該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能量與邊界、找到真正所喜愛之事和所愛之人的日子里,卻將一顆心放在讓別人高興,對別人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方面,值得嗎?不累嗎?羅伊?馬丁曾說:“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在的贊許時,才會變得自由?!?br> 在成長中擺脫對他人認可的依賴,你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做好自己,關愛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2、安心專注地做事。 玩兒時就開開心心地玩兒,做事時就認認真真地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和困難,讓你感到擔心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你做事的狀態,最終影響結果。但你發現了嗎?很多擔心、焦慮,全是你想象出來的!在結果到來之前,我們不能消極地判定事情已經到了一個十分糟糕的地步。 《時間之書》里曾說:“你的職責在于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三四月做事,八九月自會有答案?!币虼?,在做事的過程中,不要過多地執著于結果,放下擔心和焦慮,才能專注做事。有時,當你體驗了一件事情的全過程后,往往會獲得一個讓人驚喜的結果。認真專注于當下的每一刻,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收獲的時候自然水到渠成。 3、不被“更好”所困。 大多數的焦慮,來自于“更好”兩個字。本來我們的小日子已經過得很滋潤了,但看到了別人的生活,發現原來的同學住上了豪宅,前同事的薪水高出自己好幾倍,朋友的孩子成為了不變的年級第一,等等。這樣的對比之下,很多人的心態馬上失衡。追求和渴望讓自己變得“更好”本無可厚非;只不過在很多時候,“更好”的種種如果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疲倦和焦慮,甚至自我懷疑。 我們忘記享受自己達成的“更好”之中,而是將“更好”變成了一個沒有終點的目標,不停地向前奔,我們就會迷失在“更好”的追求之中。如果我們不會享受和感知當下的“更好”,那么一切不過是疲于奔命。生命里確實有無數的“更好”,但不是所有的“更好”我們都能承受。 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最佳坐標。 4、把情緒置于事情之后。 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先發脾氣是天性,但有能力先處理事情是本事。有脾氣就發,不開心就哭,是孩子都懂得事情。但成人世界里,當你鬧過、哭過之后,仍有一個爛攤子需要自己收拾,你還平白給人留下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印象,真是得不償失。 因此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情緒才是睿智的選擇。美國心理學家、棉花糖實驗創始人沃爾特?米歇爾提供過一套簡單的抑制熱情緒系統的方式:想象其他人會怎么做。當我們想象別人怎么做的時候,會讓我們冷靜下來。這就好像是跳出了自我困惑,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去面對同樣的事情,你就更容易進入處理事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情緒自然就會放在后面去解決。當我們改變了看待事情的方式,情緒就不易被事情所影響。事情本身還是那樣,而放下情緒的我們將更快、更穩妥地去解決它。 《停止內耗》這本書里,講述了很多產生自我內耗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這些心理困境。人生太有限,不要讓自己活得很累,讓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法,解除自我禁錮,過一個不累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