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高洞,這個地方現在應該很少人知道了吧,即使惠東的本地人 。因為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沒有人居住,變成了荒蕪的空村。十六年前的2006年元旦過后,我曾與山友一起從這里作為起點爬石人嶂,當時還住有一戶人家,記得是姓何的,部分田地還有人耕種,但那種荒涼和空寂,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十七年后,近日我再次走進烏高洞,舊地重游,尋找當年的記憶。這次看到,烏高洞更加荒涼了,上次看到還保存完好的房屋大多都已倒塌,曾經的田地也早已荒蕪,長滿了高過人頭的野草,變成野生動物的天地了。
烏高洞,是“烏狗洞”的諧音寫法,或許是嫌“烏狗”不好聽,所以人們把它寫作“烏高洞”或“烏交洞”——這邊的人都習慣將狹長的山谷地形叫做“洞”,它是這片狹長山谷的統稱。烏高洞位于多祝鎮的南部,屬嶺梅行政村管轄,距離多祝鎮區8公里路程。這里四面環山,一道源自海拔1092米高峰石人嶂的清澈小溪,自東南向西北流過,溪谷旁,散落著黃屋凹、洞底、中心、墩背、旱垅、上翁屋、下翁屋、呂屋、嶺頭、戴屋等袖珍小村,當年居住的人口總數接近上千人。但是,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居住在這里的人家紛紛外遷,這里慢慢變成了無人居住的空村了。 烏高洞,當年還是連通多祝和海豐縣赤石鎮的古道中的一段。古道沿著溪流往東南方向,翻越石人嶂下海拔800多米的埡口海豐凹,下行到達赤石鎮。想當年,古道上人來人往,何等熱鬧;現如今,時過境遷,古道重歸山林,村莊沒有了人氣,已經無法想象當年的熱鬧場景了。
從烏高洞最外部的洞底村,沿著溪邊的小路往里走約4公里,就走到最里面的呂屋村。我們徒步往里走,一路上沒見到一個人,只有一輛摩托車停在路邊,人不知鉆到哪個山旮旯去了,也不知道是去采藥還是搞其他山貨。呂屋村更是連村莊的模樣都看不出來,外遷出去的村民在里面重新建了一座簡易平房,墻上一字排開釘著“嶺梅村呂屋小組”1號到9號九個門牌,還在一塊大石頭上用油漆寫上“呂屋”兩個大字。這是背井離鄉的村民,對于故土的最后一個念想了吧? 過了呂屋村,就開始進山了。這一條山林間若隱若現的小路,很難想象就是當年通往海豐的古道。下一次來,我要把這古道走一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