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方建制始于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后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于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皡s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于隋唐。此后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于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清末,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于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辟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后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于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于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1914年屬江漢道。1917年,漢口德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別區。1925年,漢口俄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區。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劃夏口縣城區設漢口市。1927年初,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將漢口、武昌兩市劃為京兆區,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3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改稱外交部漢口第二特別區。4月,武漢市政府成立。此后,武漢市行政區域時分時合,市政機關名稱數易,先后建立武漢(特別)市、漢口(特別)市、武昌市政府(處)。其間,1929年4月,設武漢特別市,7月,武漢分治,設漢口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余皆隸湖北省。1929年7月30日,夏口縣建置撤銷,管轄區域分別劃人漢口市和漢陽縣。1938年8月,漢口日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第四特別區(武漢淪陷后,日租界又得以恢復)。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漢口、武昌兩市恢復建制。同時,漢口日、法租界正式被中國政府收回,漢口區域均歸漢口市政府管轄。1947年漢口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1949年5月武漢解放,5月24日合原漢口市、武昌市和漢陽縣城區為武漢市,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管理。1953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撤銷,中南行政委員會成立。由于中南行政委員會不再是一級政權,1953年3月,武漢市等10個大行政區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1959年3月,國務院批準孝感專區劃歸武漢市轄,1960年1月湖北省撤銷孝感專區,其所轄武昌等16縣改隸武漢市。1961年1月恢復孝感專區建制,其原有16縣劃回。1975年12月原屬孝感專區的武昌、漢陽兩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83年8月,增轄黃陂、新洲兩縣。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1993年撤銷單列)。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別撤銷漢陽縣,武昌縣及黃陂縣、新洲縣建制,分別成立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及黃陂區、新洲區。2013年,全市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東西湖、漢南、江夏、蔡甸、黃陂、新洲13個行政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武漢新港以及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武漢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舉辦有武漢國際旅游節。市內遍布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5A級旅游景區3家,4A級景區15家。武漢自然風光獨特,四季氣候分明,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66個湖泊和眾多山巒;武漢的人文景觀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