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宗教史,其主要意識信仰為基督教。歐洲封建時代教會的統治對當時的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教堂往往代表了當時當地建筑的最高藝術成就,凝聚著當地的文化,彰顯著教會這一特殊統治階層的權威。 ![]() 倫敦威敏斯特教堂 ![]()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歐洲建筑起源于古希臘文明,后有古羅馬文明繼承并發揚光大,所以依據它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羅曼式建筑及拜占庭建筑,在羅曼式建筑的風格基礎上又后續衍變為哥特式建筑和文藝復興建筑,而在文藝復興建筑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及洛可可等風格的建筑。是不是有些暈腦?不要緊,下面一圖讓你秒懂其不同風格建筑歷史衍變過程。 ![]() 歐洲不同建筑風格歷史衍變過程 ![]() 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 科隆大教堂 ![]() 圣母百花大教堂 ![]() 杜勒姆教堂 ![]() 法國盧浮宮 繞開歷史談建筑,顯然會讓建筑失去靈魂而空洞乏味。從歷史的肖像中可以了解建筑的發展,也可以從建筑的文化傳承中解讀歷史,了解它的過去,所謂“歷史中的建筑,建筑中的歷史”。在這里,不論是希臘的柱式,羅馬的卷拱,還是拜占庭的十字建筑,都處處見證著歐洲文明變遷的歷程。 01 古希臘建筑 古希臘建筑開歐洲建筑之先河。目前我們對于古希臘建筑的了解多來源于公元前500年(對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后的建筑遺跡,再往前推,基本已不復存在。古希臘的建筑的辨識度非常高,三角形的門楣,下面一根根希臘柱,外觀呈方型,建筑形式出奇的統一。 ![]() 帕提農神廟 ![]() 赫菲斯托斯神廟 其建筑結構屬于梁柱體系,建材幾乎清一色的石料。限于石塊的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4~5米,最大不超過7~8米,所以你會看到希臘柱非常密集地排布于建筑四周而形成圍住式。石柱以鼓狀砌塊壘疊而成,砌塊之間有榫卯或金屬銷子連接。墻體也用石砌塊壘成,砌塊平整精細,砌縫嚴密,不用膠結材料。 ![]() 雅伊瑞克提翁神廟 ![]() 宙斯神殿 它的建筑風格總體特點是莊重典雅,其與精美的裝飾雕刻相輔相成,伴隨著古希臘神話壯美而又神秘。典型的建筑代表來自于神殿,諸如帕提農神殿、宙斯神殿這樣的不朽經典之作。古希臘建筑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偉大成就之一,其建筑表達手法深深地影響著歐洲后世的建筑風格,它幾乎貫穿于整個歐洲兩千年的建筑發展歷程。 02 古羅馬建筑 古羅馬建筑是對古希臘建筑的延續和發展,受古希臘建筑影響極深。隨著古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前27年,對比中國為西漢王朝,古稱羅馬為“大秦”),并發展為地中海地區強國,至公元1世紀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城市逐步向藝術化方向發展。 ![]() 萬神廟(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筑) ![]() 萬神廟內部巨大的穹頂結構(它的穹頂是采用羅馬混凝土澆筑的) 古羅馬建筑風格特點是拱門、拱架,門楣,拱券,噴泉,交叉拱頂和多穹頂;而結構上最大的特點是框架結構和梁柱體系。古羅馬的建筑使用柱承重,而不是靠墻體,其主要為廊柱結構和梁柱體系,即使用柱子作為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 羅馬斗獸場(公元72~80)年修建 ![]() 斗獸場內景 ![]() 君士坦丁凱旋門 其建筑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實用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較高的拱券結構,獲得更寬闊的內部空間。從建筑成就來講,古羅馬的拱券及以此發展的穹頂結構對歐洲建筑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影響之深綿延至今。其代表建筑羅馬萬神廟,穹頂直徑達43.3米,用天然混凝土澆筑而成,稱霸歐洲穹頂界1300年之久。在公元前120年(中國西漢帝國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這般宏偉的大跨度結構,令人嘆為觀止。 ![]() 戴克里先宮(克羅地亞,唯一不在羅馬境內的羅馬帝國宮殿建筑) ![]() 巴爾貝克太陽神廟(黎巴嫩) 總體來講,古羅馬的大型建筑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其建筑與精湛雕塑藝術渾然天成,以建筑對稱、宏偉而聞名世界。遺留的代表建筑有斗獸場、君士坦丁凱旋門、萬神廟、龐培城等。 03 羅曼式建筑 也叫羅馬式建筑,之所以叫羅曼式(Romanesque architecture意指出自于羅馬的建筑風格),為區別與古羅馬建筑稱謂的含混不清。它是10-12世紀(大約是中國的五代十國~宋王朝時期),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其建筑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于古希臘藝術。 ![]() 比薩主教堂(意大利,1063-1092年) ![]() 比薩主教堂 ![]() 比薩主教堂 ![]() 比薩主教堂內景 它的特點是仍然維持了古羅馬的圓形拱券,因而看上去像是古羅馬傳統建筑的一種延續。與之前的古羅馬建筑均以柱子、壁柱和拱作為承重構件相比,它主要是依靠墻、或是被稱為墩柱的墻段承重,因此其墻體厚重,顯得沉重封閉。 ![]() 杜勒姆教堂(英國,1093-1133年) ![]() 杜勒姆教堂為羅馬式建筑風格真正形成的開始 ![]() 杜勒姆教堂內景 在技術層面上,其設計與建造都以筒形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建筑物追求宏偉巨大,建筑裝飾則簡單粗陋,建筑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屋頂的特點來看(但不能簡單以屋頂分辨,也有尖頂的構造),半圓形的拱券結構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羅曼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廣泛采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 ![]() 佛羅倫薩圣母百花大教堂 ![]() 圣母百花大教堂內景 ![]() 圣母百花大教堂巨型穹頂 ![]() 俄羅斯圣彼得堡伊薩基輔大教堂 概括來講,羅曼式建筑風格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標志性的筒形拱券結構隨處可見。其代表建筑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英國的杜勒姆教堂、意大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等。 04 拜占庭建筑 它的起源,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也離不開基督宗教背景。公元395年,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史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拜占庭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其以古羅馬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為基礎,由于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交流,使之融合了東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形成獨特的拜占庭風格。 ![]() 土耳其圣索菲亞大教堂 ![]() 圣索菲亞大教堂華麗的內景 拜占庭建筑風格獨特,多數能一眼看出(例如最具代表的土耳其圣索菲亞大教堂)。其最大的特點是普遍使用穹窿頂,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是絕對的建筑中心。它在結構上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 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 ![]() 圣馬可教堂穹頂 ![]() 俄羅斯滴血救世主教堂 但它的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歸結于宗教的影響。公元1054年(中國的北宋時期)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一為西方天主教派,二為東方的東正教派。究其原因,是羅馬教皇與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之間的權力之爭。此后由于戰爭影響拜占庭帝國日漸式微,建筑風格也明顯改變,中央的大穹窿沒了,而改為幾個小穹窿群的“洋蔥頭”,并注重于內部裝飾。 ![]() 莫斯科紅場一側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俄羅斯及周邊地區的拜占庭風格“洋蔥頭”建筑為什么那么多?因為東正教一直是俄羅斯的國教,其建筑風格受拜占庭藝術影響極為深厚。 05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發源于12世紀的法國(對應中國的南宋時期),并持續至16世紀(對應中國明代)。這種建筑主要見于天主教堂和大型修道院,其風格受宗教影響頗深。 ![]() 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內景 ![]() 彩色排窗 ![]()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 ![]() 米蘭大教堂內景 ![]() 米蘭大教堂外立面雕塑 哥特式建筑的外觀辨識度極高,它整體風格為“高、尖、瘦”。其結構特點包括尖肋拱頂,將羅曼式的圓形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由此其拱頂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可以建的又高又大;外露的飛扶壁,原本用于分擔主墻壓力的輔助結構由于外露,其作用和外觀極大增強;采用大面積高大排窗,用五彩玻璃鑲嵌圖案,多與圣經故事有關;此外中央大門上方有一象征圣母的圓窗,稱之為“玫瑰窗”;其平面布局一般呈十字架形;薄殼般的穹頂正中開有3個大門,中間的大門為主要通道,內部是輕盈、裸露的棱線飛肋骨架穹隆;高大寬敞的內部空間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 德國科隆大教堂 ![]() 飛扶壁結構 ![]() 科隆大教堂內景 ![]() 倫敦威敏斯特教堂 ![]() 英國國會大廈 ![]() ![]() 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藝和藝術成就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影響極深。代表建筑有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等。 06 文藝復興建筑 這個范圍有點泛,有限篇幅內講清楚文藝復興思潮有點難。我們只要知道它是15-19世紀(對應中國明清時期)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上幾張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建筑,欣賞便好。 ![]()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 ![]() 羅馬的坦比哀多神堂 ![]() 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 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府邸 ![]() 梵蒂岡博物館 ![]() 阿姆斯特丹王宮 它的最大成就就是導致了世俗建筑類型的增加,其建筑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莊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筑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墻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筑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07 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對應中國明末至清代),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建筑裝飾風格放蕩不羈,極盡奢華是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巴洛克建筑里裝飾滿了壁畫雕塑。多說無益,直接上圖讓你了解巴洛克建筑的大致特點。 ![]() 法國凡爾賽宮 ![]() 凡爾賽宮內景 ![]() 德國維爾茨堡宮 ![]() 維爾茨堡宮內景 ![]() 西班牙馬德里王宮 ![]() 馬德里王宮內景 ![]() 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 ![]() 英國霍德華城堡 08 關于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建筑 建筑領域的古典主義早在17世紀就流行于歐洲,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以柱式為主要設計出發點的建筑;而新古典主義,顧名思義,就是新的古典主義復興運動,它在18世紀才開始流行。 ![]() 大英博物館(新古典主義) ![]() 英國白金漢宮(新古典主義) ![]() 希臘國家圖書館(新古典主義) ![]() 美國白宮(新古典主義) ![]() 美國國會大廈(新古典主義) ![]() 法國馬德蘭教堂(幾乎是古希臘神殿的翻版) 古典主義一般是向古希臘、古羅馬建筑,歐洲中世紀風格建筑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致敬,范圍廣且雜糅;而新古典主義則強調的是古希臘古羅馬風格的柱式和裝飾風格,是改良版的古典主義風格,把莊重典雅、極簡至約的風格發揮到極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