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父母首先要反思是不是我們哪里做的不對,聆聽孩子的聲音,才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派媽 一位媽媽來做咨詢。 哭訴著說:“我辛辛苦苦這么多年,卻養了個白眼狼。” 原來,自打孩子上初中,母子倆就處得像個“仇人”,13歲的兒子對家人永遠一副臭臉。 周末,媽媽做了一桌子好菜,叫他吃飯,他就是不來。 媽媽擔心他餓著不長身體,多嘮叨了幾次。 誰曾想,孩子竟然朝她怒吼:“滾”。 這讓媽媽非常傷心,她無法理解,捧在手掌心長大的孩子怎么會這么沒良心? 孩子的這種做法當然不對,需要教育。 只是,父母需要了解的是: 叛逆的青春期才是正常的! 聽話的青春期反而是病態的! 父母更要知道: 孩子的“叛逆”是他成長過程中發出的“信號”。 如果父母接收到這種信號并及時反饋,親子關系就皆大歡喜。 如果父母沒能接收到這種信號,沒有及時關注修復和孩子的關系,孩子就容易從“叛逆”發展到“厭學”,甚至“抑郁”! 孩子叛逆,是對自我的保護 青春期孩子叛逆,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表現。 《百家談》創始人王占郡曾講過他女兒青春期時的一個故事。 女兒坐在汽車后座上喝咖啡。 他提醒:
![]() 這話一說完,他就意識到說“錯”了。 果然,女兒暴怒:
青春期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暴躁,很多父母會覺得莫名其妙。 甚至覺得這是孩子不禮貌,不尊重父母的表現。 幸好,王占郡學過育兒心理學,他清楚知道: 女兒這“叛逆”其實就是青春期的特征,因為女兒想要自己“做主”,所以特別反感父親的建議,表現也就很“不禮貌”。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典型四大特征:
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能夠提前給孩子足夠的“自己做主”的舞臺,加以健康引導,孩子就能比較順暢地度過青春期。 但如果父母總和孩子“爭奪主權”,孩子就會愈發叛逆。 ![]() 事實上,孩子并不理解叛逆的對錯,只是單純地想通過叛逆的方式爭取自己做主的權利。 在孩子看來,這是他“自我保護”的方式! 但如果父母沒有正確接收到這個信號,反而通過“打罵”、“規勸”等方式試圖讓孩子“聽話”,孩子的叛逆就會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厭學”等嚴重問題。 孩子厭學,是求救的信號 孩子厭學,對父母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問題——父母為孩子提供了一切好條件,孩子怎么就這么不懂事,不知道感恩,還反彈? 我就曾接待過這樣一對父母。 為了給兒子更好的教育環境,他們花大價錢買了套學區房,又費了很多心思,才把孩子放進重點學校重點班級,按理說,這孩子應該要很感謝父母對他的栽培吧? 但孩子就是不領情,而且產生了厭學情緒。 父母很著急,花了那么多錢才拿到重點學校的門票,怎么可以厭學?于是,催促說教得更厲害。 結果!孩子產生嚴重的厭學生理反應—— 一到學校就肚子疼,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去醫院又查不出所以然。 最后,還是心理醫生揭示真相: 原來,父母在“轉學”的事情上,并沒有提前和孩子溝通,他們只是“為孩子好”在準備好一切后,才告知孩子。 孩子覺得:
從成人的角度,我們當然理解父母“為孩子好”的含辛茹苦。 但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本身的對錯,成長特征使然,他們只想“脫離父母自己做主”,想更好地和“同伴在一起與眾不同”。 當這些無法實現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情緒、身體、思想甚至疾病來進行“反抗”。 事實上,這是他們發出的“最后的求救信號”——請看到我的情緒,理解我的委屈。 如果父母能正確接收信號,及時進行疏導,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但父母若不能理解,并打壓“孩子的反抗”,孩子就很容易走上極端——抑郁! 孩子抑郁,是最后的抗爭 給大家講一個我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 15歲女孩,不愿意去上學。 她家境不錯,父母的身份地位也很高,不能接受自家孩子“連學歷都拿不到”,于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也為了“家族面子”,他們不顧女兒反對,強行把孩子送出國留學。 花了很多錢,找了最好的學校,最貴的寄宿家庭。 在他們看來,他們為女兒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不顧一切幫女兒“鍍金”。 但孩子很不快樂。 ![]() 她打了很多次電話,求父母讓她回家。 父母一直覺得這是女兒嬌氣的表現,從未放在心上。 直到悲劇的發生。 孩子在一個深夜割腕。 萬幸的是,被寄宿家庭及時發現,撿回一條命。 父母無奈把女兒接回國,才發現,女兒在國外不但沒有好好學習,甚至還沾染了藥品,而且已經患上很嚴重的抑郁癥,她拒絕一切交流,更可怕的是,她一點求生欲望都沒有。 后來,媽媽只能辭了工作,專門在家守著女兒。 每天請心理醫生上門,試圖打開女兒關上的心。 她的父母非常懊悔:
為人父母,沒有不愛孩子,不為孩子好的。 但父母確實也需要學習,需要理解教育的真諦,給孩子他需要的愛。 青春期是教育的末班車 健康親子關系需要愛和理解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進入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 以前多乖巧懂事,現在就多叛逆討厭。 但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是教育的最后一趟末班車。 以往有著良好親子關系的,能在這個階段,培養更好的親子關系。 以往親子關系緊繃的,這個階段,更是父母孩子彌補關系的最后機會。 面對想“脫離父母自己做主”的青春期孩子,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心理上的“放低心態”。 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反抗父母,是成長階段的“天性使然”。 父母要從心態上認識到,這不是孩子的故意冒犯。 而是他正在掙扎著成長。 所以,父母一定要轉變心態,“服軟示弱”,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難的是,很多父母會覺得:“我是你老子!孩子怎么能挑戰父母權威?” 事實上,孩子在反抗的時候,并沒有去思考事件本身的對錯,就是一門心思和父母作對。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放下身段,他反而會安靜下來,思考事件本身的可行性。 一位早戀的孩子就坦誠:“我本來就沒想早戀,但爸媽天天監控我,還找老師,我非常生氣,干脆故意早戀給他們看,他們不管我了,我也就沒什么早戀興趣了。” 放低心態,給孩子充分的舞臺發展自我意識,相信孩子自己成長的力量。 ![]() 其次,行動上的“放下身段”。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講過這樣一個細節。 有一位媽媽抱怨自家孩子不尊重她,李教授指出:“那肯定是你太嘮叨。” 青春期前的孩子,“喜歡并接受”父母耐心的“嘮叨”和“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卻“喜歡并期待”父母的“遠離”和“信任”。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一男孩對媽媽說:“我被同學撞了一下。” 媽媽著急給意見:“趕緊告訴老師。” 男孩瞬間生氣:“以后再也不和你說了。” 但當媽媽共情回應:“被撞了?很疼吧?” 孩子反而愿意交流更多:“沒事,我自己解決。”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放下身段,從“指手畫腳的照顧者”變成“隨叫隨到的顧問”。 共情孩子的情緒,關鍵時刻說話點到為止即可,指導但讓孩子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的成長不易,父母的教育更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