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學陷入死胡同,幾乎是必然的。不僅僅分析哲學如此,其他流派的學說都會如此。 這是與哲學的特性相關的,哲學有兩個老對手,一個是神學,一個是科學。 正如羅素所指出的,哲學是既非神學,又非科學,他是在這里的一塊邊界中生存,可以說“哲學”從根本處是缺乏自己的基地的。 一般的學問,都是以對象來界定學科門類。比如說所謂神學,是以神為對象。所謂物理學,是以物理現象為對象。 可是哲學以什么為對象?難不成以“哲”為對象? 可以說,哲學是沒有自己的一個獨特的對象去研究,所以哲學是游蕩于各個學科之中的學科。 那么既然如此,哲學家總要找點活來干,所以他要么傾向于神學,要么傾向于科學。 由于哲學沒有自己的對象,所以哲學反而能夠游蕩于其他學科對其進行一種澄清和考察。因此任何已經立足的學科,對于哲學都是厭惡的。 在中世紀時期,神學是統治地位,而哲學偏偏最終毀滅了這個神學地位。而在中世紀時期,哲學是以神學的樣態呈現出來的。 而現代分析哲學,是建立在科學思維上,邏輯分析為工具建立起來。不能說所有的分析哲學家都是科學主義者,譬如說維特根斯坦,不僅不是科學主義者,他反而是反科學主義者。 但是分析哲學家,大多起碼有一種尊重科學的態度,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我們要說,由于哲學不是科學,哲學他沒有自己的對象,所以哲學不僅僅會遭神學厭惡,他其實也會遭受科學厭惡。所以以某種學科為模版建立起的哲學流派,最終都會由于哲學內在的特性遭到毀滅。 當年的中世紀如此,今天的分析哲學也如此。 所以打敗分析哲學,不是其他學科,也不是歐陸哲學,而是分析哲學自身。當早期分析哲學家以二值邏輯規定真值,進而劃分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從而反形而上學的時候。 這樣的規定本身就是形而上學,這是一種內在的矛盾會促使他解體,走向實用主義。而實用主義就會進一步考察原本的二值邏輯是否是正當,于是就會形成語義學的反實在論。最終就會摧毀最開始的分析哲學家所設想的愿望。 但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雷謝爾在《分析哲學的興起與衰落》一文中指出: “作為一種學說綱領,分析哲學已證明是一條死胡同,是一次失敗。而作為一種方法論資源,它已證明是無限富饒和多產的,并且在哲學的每一個領域內都可以感受到它的有益影響。” 所以,對于哲學來說,分析哲學的衰落,不是一件壞事,正如分析哲學的衰落,不是歐陸哲學引起的。相反隨著分析哲學的衰落,歐陸哲學也會走向衰落。因為歐陸哲學也有內在的矛盾,促使他自身的解體。 但是這不是一件壞事,正如經驗主義啟迪著早期分析哲學家,中世紀哲學雖然衰落,但是給德國古典哲學家有了啟迪,有了新的生命。分析哲學的未來也會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