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曾經論述到:醫(yī)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醫(yī),《素問·移精變氣論》稱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后智慧萌動,知巫事不足任,術始分離,其近于巫者,流而為神仙家,遠于巫者,流而為醫(yī)經、經方兩家。 意思是說,自從巫醫(yī)分家以后,大約在上古神農時代,中醫(yī)就分為了醫(yī)經和經方兩家。其中經方注重草石治病,起初用單味藥,積累了眾多單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就是《神農本草經》。后來,漸漸開始使用二味藥,多味藥,積累了眾多的復方方證經驗,其理論基礎仍然是八綱,代表作為《湯液經法》。到了秦漢時期,經方治病規(guī)律逐漸的豐富完善,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病位淺深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表里層次之間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最淺者在表,深一步者為半表半里,最深者為里,病位概念由兩種發(fā)展為三種。秦漢時期經方經驗的豐富,以及理論的發(fā)展是在八綱理論基礎上的完善和發(fā)展,是歷代方證治病經驗的總結。 此時常用方證大致歸為六類,即治療表陽證類方證,功在發(fā)汗解表,如麻黃湯方證、桂枝湯方證等;治療表陰證類方證,功在強壯發(fā)汗解表,如桂枝加附子湯方證、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等;治療里陽證類方證,功在吐下清熱,如白虎湯方證、大承氣湯方證等;治療里陰證類方證,功在溫里健中,如四逆湯方證、吳茱萸湯方證等;治療半表半里陽證類方證,功在和解清熱,如小柴胡湯方證、四逆散方證等;治療半表半里陰證類方證,功在強壯和解清上溫下,如烏梅丸方證、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等。 這一經驗總結和理論的升華均記載于《湯液經法》中。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每個病位又有陽證和陰證兩種病情,即經方的三陽三陰證。 到了漢末,張仲景在《湯液經法》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完善,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張仲景原書內容瀕于失傳,幸而得魏晉太醫(yī)令王叔和保存和整理,才讓我們能看到其大部分內容。仲景之書后來被命名為《傷寒雜病論》,包含《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部分。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 疾病之淺深即八綱概念,淺者屬陽、屬表,深者屬里、屬陰。經方是用八綱思維認識藥物,認識疾病癥狀,臨床辨證組方,再用藥石治療疾病,而形成了獨特的方證對應的理論體系。 從學術特點上,經方是根據人體患病后出現(xiàn)的癥狀反應,進行辨證論治,即于患病機體一般癥狀反應規(guī)律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臨床上,一般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愈疾病。 胡希恕先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通治”二字。他在《經方辨證施治概要》一書中寫道:中醫(yī)治病,之所以辨證而不辨病,是于它的發(fā)展歷史分不開的,因為中醫(yī)發(fā)展遠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當時既沒有進步科學的依據,又沒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勢不可能有如近代西醫(yī)面向病變的實質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只有憑借人們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體的癥狀反應,探索治病的方法經驗,經實踐復實踐,不但促進了四診的進步、藥性的理解和方劑配制的發(fā)達,而且對于萬變的疾病,亦終于發(fā)明了一般的規(guī)律反應,并于此一般規(guī)律反應的基礎上,試驗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種種驗方。 胡希恕先生指出:一般常見病的發(fā)病皆是“機體與疾病交爭的形式隨時地反映出來”,治病不能只強調外因,而是要看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人體抗病機能與外邪斗爭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中醫(yī)所謂為表證者,即機體欲借發(fā)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醫(yī)所謂為里證者,即機體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機轉,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當未得解除的形象;中醫(yī)所謂半表半里證者,即機體欲借諸臟器的協(xié)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為限于機體的自然結構,而勢所必然地對病斗爭的固定方式。因此,則表、里、半表半里便規(guī)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應,若機體的機能亢進,則就有陽性的一類證候反映于病位;若機體的機能沉衰,則就有陰性的一類證候反映于病位。疾病刺激于機體,機體即應之以斗爭,疾病不解,斗爭不已。疾病的種類雖殊,而機體斗爭的形式無異,此所以有六經八綱的一般地規(guī)律反應。 胡希恕先生講述的發(fā)病規(guī)律即經方的病因病機,這一病因病機恰切地說明了《傷寒論》的六經實質,“中醫(yī)辨證施的首要精神,即是在患病機體一般地規(guī)律反應的基礎上,講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今天的筆記就寫到此,下次再見,如果還有下一次的話。 “中醫(yī)藥同學計劃”是中醫(yī)學習者自發(fā)組織的研究式學習實踐活動,參加同學計劃的每個學習者都將按照蒙曼學習法的原則,自主設定學習計劃和實施方案,并進行自主的研究和學習,并通過多次的視頻或直播的方式,向其他的學習者介紹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成果,以完成對中醫(yī)藥學的總結、提煉和升華,熟練掌握中醫(yī)藥知識,打造中醫(yī)藥知識的影響力。 是名筆記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